diff --git a/codes/c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c b/codes/c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c index 1b70b0df..39e7942f 100644 --- a/codes/c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c +++ b/codes/c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c @@ -135,38 +135,38 @@ int main(int argc, char *argv[]) { printf("输入数据大小 n = %d\n", n); int count = constant(n); - printf("常数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+ printf("常数阶的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count = linear(n); - printf("线性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+ printf("线性阶的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// 分配堆区内存(创建一维可变长数组:数组中元素数量为n,元素类型为int) int *nums = (int *)malloc(n * sizeof(int)); count = arrayTraversal(nums, n); - printf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+ printf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count = quadratic(n); - printf("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+ printf("平方阶的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 nums[i] = n - i; // [n,n-1,...,2,1] } count = bubbleSort(nums, n); - printf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+ printf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count = exponential(n); - printf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+ printf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count = expRecur(n); - printf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+ printf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count = logarithmic(n); - printf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+ printf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count = logRecur(n); - printf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+ printf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count = linearLogRecur(n); - printf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+ printf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count = factorialRecur(n); - printf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+ printf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%d\n", count); // 释放堆区内存 if (nums != NULL) { diff --git a/codes/c/chapter_heap/my_heap.c b/codes/c/chapter_heap/my_heap.c index d9f7729f..04a421a6 100644 --- a/codes/c/chapter_heap/my_heap.c +++ b/codes/c/chapter_heap/my_heap.c @@ -119,7 +119,7 @@ void siftDown(maxHeap *h, int i) { if (r < size(h) && h->data[r] > h->data[max]) { max = r; }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x == i) { break; } @@ -135,7 +135,7 @@ void siftUp(maxHeap *h, int i) { while (true) { //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int p = parent(h, i); -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需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+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须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if (p < 0 || h->data[i] <= h->data[p]) { break; } diff --git a/codes/c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c b/codes/c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c index 084aa0a5..6af0a63f 100644 --- a/codes/c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c +++ b/codes/c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c @@ -17,7 +17,7 @@ void siftDown(int nums[], int n, int i) { ma = l; if (r < n && nums[r] > nums[ma]) ma = r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 i) { break; } diff --git a/codes/c/chapter_tree/avl_tree.c b/codes/c/chapter_tree/avl_tree.c index 309bd85d..23f79986 100644 --- a/codes/c/chapter_tree/avl_tree.c +++ b/codes/c/chapter_tree/avl_tree.c @@ -107,7 +107,7 @@ TreeNode *rotate(TreeNode *node) { return leftRotate(node); } } - // 平衡树,无需旋转,直接返回 + // 平衡树,无须旋转,直接返回 return node; } diff --git a/codes/cpp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cpp b/codes/cpp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cpp index 90b9a0ae..c4fb1fd2 100644 --- a/codes/cpp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cpp +++ b/codes/cpp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cpp @@ -132,37 +132,37 @@ int main() { cout << "输入数据大小 n = " << n << endl; int count = constant(n); - cout << "常数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+ cout << "常数阶的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count = linear(n); - cout << "线性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+ cout << "线性阶的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vector arr(n); count = arrayTraversal(arr); - cout << 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+ cout << 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count = quadratic(n); - cout << "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+ cout << "平方阶的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vector nums(n); 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nums[i] = n - i; // [n,n-1,...,2,1] count = bubbleSort(nums); - cout << 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+ cout << 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count = exponential(n); - cout << 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+ cout << 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count = expRecur(n); - cout << 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+ cout << 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count = logarithmic((float)n); - cout << 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+ cout << 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count = logRecur((float)n); - cout << 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+ cout << 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count = linearLogRecur((float)n); - cout << 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+ cout << 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count = factorialRecur(n); - cout << 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+ cout << 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<< count << endl; return 0; } diff --git a/codes/cpp/chapter_heap/my_heap.cpp b/codes/cpp/chapter_heap/my_heap.cpp index 8854bfee..4cc11d43 100644 --- a/codes/cpp/chapter_heap/my_heap.cpp +++ b/codes/cpp/chapter_heap/my_heap.cpp @@ -9,7 +9,7 @@ /* 大顶堆 */ class MaxHeap { private: - // 使用动态数组,这样无需考虑扩容问题 + // 使用动态数组,这样无须考虑扩容问题 vector maxHeap; /* 获取左子节点索引 */ @@ -32,7 +32,7 @@ class MaxHeap { while (true) { //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int p = parent(i); -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需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+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须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if (p < 0 || maxHeap[i] <= maxHeap[p]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@@ -47,12 +47,12 @@ class MaxHeap { while (true) { // 判断节点 i, l, r 中值最大的节点,记为 ma int l = left(i), r = right(i), ma = i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l < size() && maxHeap[l] > maxHeap[ma]) ma = l; if (r < size() && maxHeap[r] > maxHeap[ma]) ma = r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 i) break; swap(maxHeap[i], maxHeap[ma]); diff --git a/codes/cpp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cpp b/codes/cpp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cpp index 57af471c..8df0dbc2 100644 --- a/codes/cpp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cpp +++ b/codes/cpp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cpp @@ -17,7 +17,7 @@ void siftDown(vector &nums, int n, int i) { ma = l; if (r < n && nums[r] > nums[ma]) ma = r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 i) { break; } diff --git a/codes/cpp/chapter_tree/avl_tree.cpp b/codes/cpp/chapter_tree/avl_tree.cpp index 5aaca253..04c08b66 100644 --- a/codes/cpp/chapter_tree/avl_tree.cpp +++ b/codes/cpp/chapter_tree/avl_tree.cpp @@ -71,7 +71,7 @@ class AVLTree { return leftRotate(node); } } - // 平衡树,无需旋转,直接返回 + // 平衡树,无须旋转,直接返回 return node; } diff --git a/codes/csharp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cs b/codes/csharp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cs index 34719ffb..e9d6f946 100644 --- a/codes/csharp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cs +++ b/codes/csharp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cs @@ -160,35 +160,35 @@ public class time_complexity { Console.WriteLine("输入数据大小 n = " + n); int count = constant(n); - Console.WriteLine("常数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Console.WriteLine("常数阶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linear(n); - Console.WriteLine("线性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Console.WriteLine("线性阶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arrayTraversal(new int[n]); - Console.WriteLine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Console.WriteLine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quadratic(n); - Console.WriteLine("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Console.WriteLine("平方阶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int[] nums = new int[n]; 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nums[i] = n - i; // [n,n-1,...,2,1] count = bubbleSort(nums); - Console.WriteLine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Console.WriteLine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exponential(n); - Console.WriteLine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Console.WriteLine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expRecur(n); - Console.WriteLine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Console.WriteLine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logarithmic((float)n); - Console.WriteLine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Console.WriteLine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logRecur((float)n); - Console.WriteLine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Console.WriteLine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linearLogRecur((float)n); - Console.WriteLine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Console.WriteLine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factorialRecur(n); - Console.WriteLine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Console.WriteLine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} } diff --git a/codes/csharp/chapter_heap/my_heap.cs b/codes/csharp/chapter_heap/my_heap.cs index 5918787c..0f039388 100644 --- a/codes/csharp/chapter_heap/my_heap.cs +++ b/codes/csharp/chapter_heap/my_heap.cs @@ -8,7 +8,7 @@ namespace hello_algo.chapter_heap; /* 大顶堆 */ class MaxHeap { - // 使用列表而非数组,这样无需考虑扩容问题 + // 使用列表而非数组,这样无须考虑扩容问题 private readonly List maxHeap; /* 构造函数,建立空堆 */ @@ -70,7 +70,7 @@ class MaxHeap { while (true) { //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int p = parent(i); - // 若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需修复”,则结束堆化 + // 若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须修复”,则结束堆化 if (p < 0 || maxHeap[i] <= maxHeap[p]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diff --git a/codes/csharp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cs b/codes/csharp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cs index d6074fae..47a87241 100644 --- a/codes/csharp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cs +++ b/codes/csharp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cs @@ -18,7 +18,7 @@ public class heap_sort { ma = l; if (r < n && nums[r] > nums[ma]) ma = r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 i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diff --git a/codes/csharp/chapter_tree/avl_tree.cs b/codes/csharp/chapter_tree/avl_tree.cs index 9c13a91d..5e0d6f0f 100644 --- a/codes/csharp/chapter_tree/avl_tree.cs +++ b/codes/csharp/chapter_tree/avl_tree.cs @@ -84,7 +84,7 @@ class AVLTree { return leftRotate(node); } } - // 平衡树,无需旋转,直接返回 + // 平衡树,无须旋转,直接返回 return node; } diff --git a/codes/dar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dart b/codes/dar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dart index 32cd7e2a..fc9f64ee 100644 --- a/codes/dar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dart +++ b/codes/dar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dart @@ -128,36 +128,36 @@ void main() { print('输入数据大小 n = $n'); int count = constant(n); - print('常数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+ print('常数阶的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count = linear(n); - print('线性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+ print('线性阶的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count = arrayTraversal(List.filled(n, 0)); - print('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+ print('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count = quadratic(n); - print('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+ print('平方阶的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final nums = List.filled(n, 0); 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 nums[i] = n - i; // [n,n-1,...,2,1] } count = bubbleSort(nums); - print('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+ print('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count = exponential(n); - print('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+ print('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count = expRecur(n); - print('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+ print('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count = logarithmic(n); - print('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+ print('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count = logRecur(n); - print('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+ print('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count = linearLogRecur(n); - print('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+ print('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count = factorialRecur(n); - print('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+ print('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$count'); } diff --git a/codes/dart/chapter_heap/my_heap.dart b/codes/dart/chapter_heap/my_heap.dart index 23659b4b..b7b95e4b 100644 --- a/codes/dart/chapter_heap/my_heap.dart +++ b/codes/dart/chapter_heap/my_heap.dart @@ -70,7 +70,7 @@ class MaxHeap { while (true) { //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int p = _parent(i); -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需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+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须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if (p < 0 || _maxHeap[i] <= _maxHeap[p]) { break; } @@ -104,7 +104,7 @@ class MaxHeap { int ma = i; if (l < size() && _maxHeap[l] > _maxHeap[ma]) ma = l; if (r < size() && _maxHeap[r] > _maxHeap[ma]) ma = r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 i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_swap(i, ma); diff --git a/codes/dart/chapter_heap/top_k.dart b/codes/dart/chapter_heap/top_k.dart index 9101eb9f..72cb8166 100644 --- a/codes/dart/chapter_heap/top_k.dart +++ b/codes/dart/chapter_heap/top_k.dart @@ -100,7 +100,7 @@ class MinHeap { while (true) { //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int p = _parent(i); -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需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+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须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if (p < 0 || _minHeap[i] >= _minHeap[p]) { break; } @@ -134,7 +134,7 @@ class MinHeap { int mi = i; if (l < size() && _minHeap[l] < _minHeap[mi]) mi = l; if (r < size() && _minHeap[r] < _minHeap[mi]) mi = r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i == i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_swap(i, mi); diff --git a/codes/dar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dart b/codes/dar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dart index 0eef5d08..ef8222ad 100644 --- a/codes/dar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dart +++ b/codes/dar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dart @@ -13,7 +13,7 @@ void siftDown(List nums, int n, int i) { int ma = i; if (l < n && nums[l] > nums[ma]) ma = l; if (r < n && nums[r] > nums[ma]) ma = r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 i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int temp = nums[i]; diff --git a/codes/dart/chapter_tree/avl_tree.dart b/codes/dart/chapter_tree/avl_tree.dart index b68096e6..710d1c15 100644 --- a/codes/dart/chapter_tree/avl_tree.dart +++ b/codes/dart/chapter_tree/avl_tree.dart @@ -90,7 +90,7 @@ class AVLTree { return leftRotate(node); } } - // 平衡树,无需旋转,直接返回 + // 平衡树,无须旋转,直接返回 return node; } diff --git a/codes/go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_test.go b/codes/go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_test.go index 6486a59f..adfbdd8d 100644 --- a/codes/go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_test.go +++ b/codes/go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_test.go @@ -14,35 +14,35 @@ func TestTimeComplexity(t *testing.T) { fmt.Println("输入数据大小 n =", n) count := constant(n) - fmt.Println("常数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fmt.Println("常数阶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 = linear(n) - fmt.Println("线性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fmt.Println("线性阶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 = arrayTraversal(make([]int, n)) - fmt.Println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fmt.Println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 = quadratic(n) - fmt.Println("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fmt.Println("平方阶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nums := make([]int, n) for i := 0; i < n; i++ { nums[i] = n - i } count = bubbleSort(nums) - fmt.Println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fmt.Println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 = exponential(n) - fmt.Println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fmt.Println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 = expRecur(n) - fmt.Println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fmt.Println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 = logarithmic(float64(n)) - fmt.Println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fmt.Println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 = logRecur(float64(n)) - fmt.Println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fmt.Println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 = linearLogRecur(float64(n)) - fmt.Println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fmt.Println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 = factorialRecur(n) - fmt.Println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fmt.Println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} diff --git a/codes/go/chapter_heap/my_heap.go b/codes/go/chapter_heap/my_heap.go index adedd1f6..841ef0e1 100644 --- a/codes/go/chapter_heap/my_heap.go +++ b/codes/go/chapter_heap/my_heap.go @@ -11,7 +11,7 @@ import ( ) type maxHeap struct { - // 使用切片而非数组,这样无需考虑扩容问题 + // 使用切片而非数组,这样无须考虑扩容问题 data []any } @@ -82,7 +82,7 @@ func (h *maxHeap) siftUp(i int) { for true { //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p := h.parent(i) -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需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+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须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if p < 0 || h.data[i].(int) <= h.data[p].(int) { break } @@ -123,7 +123,7 @@ func (h *maxHeap) siftDown(i int) { if r < h.size() && h.data[r].(int) > h.data[max].(int) { max = r }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max == i { break } diff --git a/codes/go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go b/codes/go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go index 7f610dfd..1cac8a68 100644 --- a/codes/go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go +++ b/codes/go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go @@ -17,7 +17,7 @@ func siftDown(nums *[]int, n, i int) { if r < n && (*nums)[r] > (*nums)[ma] { ma = r }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ma == i { break } diff --git a/codes/go/chapter_tree/avl_tree.go b/codes/go/chapter_tree/avl_tree.go index 244813fe..9f2cd980 100644 --- a/codes/go/chapter_tree/avl_tree.go +++ b/codes/go/chapter_tree/avl_tree.go @@ -102,7 +102,7 @@ func (t *aVLTree) rotate(node *TreeNode) *TreeNode { return t.leftRotate(node) } } - // 平衡树,无需旋转,直接返回 + // 平衡树,无须旋转,直接返回 return node } diff --git a/codes/java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java b/codes/java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java index f7061b5d..121ae968 100644 --- a/codes/java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java +++ b/codes/java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java @@ -134,35 +134,35 @@ public class time_complexity { System.out.println("输入数据大小 n = " + n); int count = constant(n); - System.out.println("常数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System.out.println("常数阶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linear(n); - System.out.println("线性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System.out.println("线性阶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arrayTraversal(new int[n]); - System.out.println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System.out.println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quadratic(n); - System.out.println("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System.out.println("平方阶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int[] nums = new int[n]; 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nums[i] = n - i; // [n,n-1,...,2,1] count = bubbleSort(nums); - System.out.println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System.out.println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exponential(n); - System.out.println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System.out.println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expRecur(n); - System.out.println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System.out.println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logarithmic((float) n); - System.out.println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System.out.println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logRecur((float) n); - System.out.println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System.out.println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linearLogRecur((float) n); - System.out.println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System.out.println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count = factorialRecur(n); - System.out.println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+ System.out.println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" + count); } } diff --git a/codes/java/chapter_heap/my_heap.java b/codes/java/chapter_heap/my_heap.java index d9859bb5..2599abac 100644 --- a/codes/java/chapter_heap/my_heap.java +++ b/codes/java/chapter_heap/my_heap.java @@ -11,7 +11,7 @@ import java.util.*; /* 大顶堆 */ class MaxHeap { - // 使用列表而非数组,这样无需考虑扩容问题 + // 使用列表而非数组,这样无须考虑扩容问题 private List maxHeap; /* 构造方法,根据输入列表建堆 */ @@ -74,7 +74,7 @@ class MaxHeap { while (true) { //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int p = parent(i); -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需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+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须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if (p < 0 || maxHeap.get(i) <= maxHeap.get(p)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@@ -108,7 +108,7 @@ class MaxHeap { ma = l; if (r < size() && maxHeap.get(r) > maxHeap.get(ma)) ma = r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 i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diff --git a/codes/java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java b/codes/java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java index 514d8593..cb4ab50a 100644 --- a/codes/java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java +++ b/codes/java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java @@ -20,7 +20,7 @@ public class heap_sort { ma = l; if (r < n && nums[r] > nums[ma]) ma = r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 i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diff --git a/codes/java/chapter_tree/avl_tree.java b/codes/java/chapter_tree/avl_tree.java index 967483fb..f8bbb424 100644 --- a/codes/java/chapter_tree/avl_tree.java +++ b/codes/java/chapter_tree/avl_tree.java @@ -87,7 +87,7 @@ class AVLTree { return leftRotate(node); } } - // 平衡树,无需旋转,直接返回 + // 平衡树,无须旋转,直接返回 return node; } diff --git a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js b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js index 3e947813..bea5d2d0 100644 --- a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js +++ b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js @@ -124,32 +124,32 @@ const n = 8; console.log('输入数据大小 n = ' + n); let count = constant(n); -console.log('常数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常数阶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linear(n); -console.log('线性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线性阶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arrayTraversal(new Array(n)); -console.log('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quadratic(n); -console.log('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平方阶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let nums = new Array(n); for (let i = 0; i < n; i++) nums[i] = n - i; // [n,n-1,...,2,1] count = bubbleSort(nums); -console.log('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exponential(n); -console.log('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expRecur(n); -console.log('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logarithmic(n); -console.log('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logRecur(n); -console.log('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linearLogRecur(n); -console.log('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factorialRecur(n); -console.log('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diff --git a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heap/my_heap.js b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heap/my_heap.js index d37b64a1..6ef8c0dd 100644 --- a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heap/my_heap.js +++ b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heap/my_heap.js @@ -70,7 +70,7 @@ class MaxHeap { while (true) { //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const p = this.#parent(i); -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需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+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须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if (p < 0 || this.#maxHeap[i] <= this.#maxHeap[p]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this.#swap(i, p); @@ -102,7 +102,7 @@ class MaxHeap { let ma = i; if (l < this.size() && this.#maxHeap[l] > this.#maxHeap[ma]) ma = l; if (r < this.size() && this.#maxHeap[r] > this.#maxHeap[ma]) ma = r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= i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this.#swap(i, ma); diff --git a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js b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js index ce7ab482..0e8dcb86 100644 --- a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js +++ b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js @@ -17,7 +17,7 @@ function siftDown(nums, n, i) { if (r < n && nums[r] > nums[ma]) { ma = r; }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= i) { break; } diff --git a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tree/avl_tree.js b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tree/avl_tree.js index 0796cac1..6cb32b4e 100644 --- a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tree/avl_tree.js +++ b/codes/javascript/chapter_tree/avl_tree.js @@ -89,7 +89,7 @@ class AVLTree { return this.#leftRotate(node); } } - // 平衡树,无需旋转,直接返回 + // 平衡树,无须旋转,直接返回 return node; } diff --git a/codes/python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py b/codes/python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py index 3784de38..7ea3b483 100644 --- a/codes/python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py +++ b/codes/python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py @@ -121,31 +121,31 @@ 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 print("输入数据大小 n =", n) count: int = constant(n) - print("常数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print("常数阶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: int = linear(n) - print("线性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print("线性阶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: int = array_traversal([0] * n) - print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print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: int = quadratic(n) - print("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print("平方阶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nums = [i for i in range(n, 0, -1)] # [n, n-1, ..., 2, 1] count: int = bubble_sort(nums) - print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print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: int = exponential(n) - print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print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: int = exp_recur(n) - print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print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: int = logarithmic(n) - print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print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: int = log_recur(n) - print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print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: int = linear_log_recur(n) - print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print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count: int = factorial_recur(n) - print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", count) + print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", count) diff --git a/codes/python/chapter_heap/my_heap.py b/codes/python/chapter_heap/my_heap.py index 435f3225..32f62b8d 100644 --- a/codes/python/chapter_heap/my_heap.py +++ b/codes/python/chapter_heap/my_heap.py @@ -61,7 +61,7 @@ class MaxHeap: while True: #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p = self.parent(i) - #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需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+ #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须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if p < 0 or self.max_heap[i] <= self.max_heap[p]: break # 交换两节点 @@ -92,7 +92,7 @@ class MaxHeap: ma = l if r < self.size() and self.max_heap[r] > self.max_heap[ma]: ma = r - #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#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ma == i: break # 交换两节点 diff --git a/codes/python/chapter_searching/binary_search.py b/codes/python/chapter_searching/binary_search.py index 5f657e6e..26005ab2 100644 --- a/codes/python/chapter_searching/binary_search.py +++ b/codes/python/chapter_searching/binary_search.py @@ -11,7 +11,7 @@ def binary_search(nums: list[int], target: int) -> int: i, j = 0, len(nums) - 1 # 循环,当搜索区间为空时跳出(当 i > j 时为空) while i <= j: - # 理论上 Python 的数字可以无限大(取决于内存大小),无需考虑大数越界问题 + # 理论上 Python 的数字可以无限大(取决于内存大小),无须考虑大数越界问题 m = (i + j) // 2 # 计算中点索引 m if nums[m] < target: i = m + 1 # 此情况说明 target 在区间 [m+1, j] 中 diff --git a/codes/python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py b/codes/python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py index 6c75981a..7577d135 100644 --- a/codes/python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py +++ b/codes/python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py @@ -16,7 +16,7 @@ def sift_down(nums: list[int], n: int, i: int): ma = l if r < n and nums[r] > nums[ma]: ma = r - #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#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ma == i: break # 交换两节点 diff --git a/codes/python/chapter_tree/avl_tree.py b/codes/python/chapter_tree/avl_tree.py index cbbe14dd..4d255439 100644 --- a/codes/python/chapter_tree/avl_tree.py +++ b/codes/python/chapter_tree/avl_tree.py @@ -85,7 +85,7 @@ class AVLTree: # 先右旋后左旋 node.right = self.__right_rotate(node.right) return self.__left_rotate(node) - # 平衡树,无需旋转,直接返回 + # 平衡树,无须旋转,直接返回 return node def insert(self, val): diff --git a/codes/rus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rs b/codes/rus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rs index 615d18f6..66593152 100644 --- a/codes/rus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rs +++ b/codes/rus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rs @@ -139,32 +139,32 @@ fn main() { println!("输入数据大小 n = {}", n); let mut count = constant(n); - println!("常数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+ println!("常数阶的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count = linear(n); - println!("线性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+ println!("线性阶的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count = array_traversal(&vec![0; n as usize]); - println!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+ println!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count = quadratic(n); - println!("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+ println!("平方阶的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let mut nums = (1..=n).rev().collect::>(); // [n,n-1,...,2,1] count = bubble_sort(&mut nums); - println!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+ println!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count = exponential(n); - println!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+ println!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count = exp_recur(n); - println!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+ println!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count = logarithmic(n as f32); - println!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+ println!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count = log_recur(n as f32); - println!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+ println!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count = linear_log_recur(n as f32); - println!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+ println!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count = factorial_recur(n); - println!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+ println!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{}", count); } diff --git a/codes/rust/chapter_heap/my_heap.rs b/codes/rust/chapter_heap/my_heap.rs index 80f624b5..aeca99f1 100644 --- a/codes/rust/chapter_heap/my_heap.rs +++ b/codes/rust/chapter_heap/my_heap.rs @@ -8,7 +8,7 @@ include!("../include/include.rs"); /* 大顶堆 */ struct MaxHeap { - // 使用 vector 而非数组,这样无需考虑扩容问题 + // 使用 vector 而非数组,这样无须考虑扩容问题 max_heap: Vec, } @@ -76,7 +76,7 @@ impl MaxHeap { } //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let p = Self::parent(i); - // 当“节点无需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+ // 当“节点无须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if self.max_heap[i] <= self.max_heap[p] { break; } @@ -114,7 +114,7 @@ impl MaxHeap { if r < self.size() && self.max_heap[r] > self.max_heap[ma] { ma = r; }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ma == i { break; } diff --git a/codes/rus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rs b/codes/rus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rs index bc8ac16c..254d08df 100644 --- a/codes/rus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rs +++ b/codes/rus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rs @@ -19,7 +19,7 @@ fn sift_down(nums: &mut [i32], n: usize, mut i: usize) { if r < n && nums[r] > nums[ma] { ma = r; }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ma == i { break; } diff --git a/codes/rust/chapter_tree/avl_tree.rs b/codes/rust/chapter_tree/avl_tree.rs index c8cf1e3e..3d62ae6b 100644 --- a/codes/rust/chapter_tree/avl_tree.rs +++ b/codes/rust/chapter_tree/avl_tree.rs @@ -123,7 +123,7 @@ impl AVLTree { Self::left_rotate(Some(node)) } } else { - // 平衡树,无需旋转,直接返回 + // 平衡树,无须旋转,直接返回 node } } diff --git a/codes/swif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swift b/codes/swif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swift index 1bf6c916..4b70c2e8 100644 --- a/codes/swif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swift +++ b/codes/swif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swift @@ -140,33 +140,33 @@ enum TimeComplexity { print("输入数据大小 n = \(n)") var count = constant(n: n) - print("常数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+ print("常数阶的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count = linear(n: n) - print("线性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+ print("线性阶的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count = arrayTraversal(nums: Array(repeating: 0, count: n)) - print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+ print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count = quadratic(n: n) - print("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+ print("平方阶的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var nums = Array(stride(from: n, to: 0, by: -1)) // [n,n-1,...,2,1] count = bubbleSort(nums: &nums) - print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+ print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count = exponential(n: n) - print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+ print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count = expRecur(n: n) - print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+ print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count = logarithmic(n: Double(n)) - print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+ print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count = logRecur(n: Double(n)) - print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+ print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count = linearLogRecur(n: Double(n)) - print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+ print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count = factorialRecur(n: n) - print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+ print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\(count)") } } diff --git a/codes/swift/chapter_heap/my_heap.swift b/codes/swift/chapter_heap/my_heap.swift index 3588cae2..9bca6310 100644 --- a/codes/swift/chapter_heap/my_heap.swift +++ b/codes/swift/chapter_heap/my_heap.swift @@ -69,7 +69,7 @@ class MaxHeap { while true { //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let p = parent(i: i) -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需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+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须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if p < 0 || maxHeap[i] <= maxHeap[p] { break } @@ -110,7 +110,7 @@ class MaxHeap { if r < size(), maxHeap[r] > maxHeap[ma] { ma = r }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ma == i { break } diff --git a/codes/swif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swift b/codes/swif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swift index c81f2d9d..cd84f76e 100644 --- a/codes/swif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swift +++ b/codes/swif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swift @@ -18,7 +18,7 @@ func siftDown(nums: inout [Int], n: Int, i: Int) { if r < n, nums[r] > nums[ma] { ma = r }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ma == i { break } diff --git a/codes/swift/chapter_tree/avl_tree.swift b/codes/swift/chapter_tree/avl_tree.swift index 315d7f06..b8336796 100644 --- a/codes/swift/chapter_tree/avl_tree.swift +++ b/codes/swift/chapter_tree/avl_tree.swift @@ -84,7 +84,7 @@ class AVLTree { return leftRotate(node: node) } } - // 平衡树,无需旋转,直接返回 + // 平衡树,无须旋转,直接返回 return node } diff --git a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ts b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ts index 25223058..9f4f4ed3 100644 --- a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ts +++ b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ts @@ -124,34 +124,34 @@ const n = 8; console.log('输入数据大小 n = ' + n); let count = constant(n); -console.log('常数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常数阶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linear(n); -console.log('线性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线性阶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arrayTraversal(new Array(n)); -console.log('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quadratic(n); -console.log('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平方阶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var nums = new Array(n); for (let i = 0; i < n; i++) nums[i] = n - i; // [n,n-1,...,2,1] count = bubbleSort(nums); -console.log('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exponential(n); -console.log('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expRecur(n); -console.log('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logarithmic(n); -console.log('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logRecur(n); -console.log('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linearLogRecur(n); -console.log('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count = factorialRecur(n); -console.log('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+console.log('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' + count); export {}; diff --git a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heap/my_heap.ts b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heap/my_heap.ts index 298fe56c..0bf45d15 100644 --- a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heap/my_heap.ts +++ b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heap/my_heap.ts @@ -69,7 +69,7 @@ class MaxHeap { while (true) { //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const p = this.parent(i); -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需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+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须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if (p < 0 || this.maxHeap[i] <= this.maxHeap[p]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this.swap(i, p); @@ -101,7 +101,7 @@ class MaxHeap { let ma = i; if (l < this.size() && this.maxHeap[l] > this.maxHeap[ma]) ma = l; if (r < this.size() && this.maxHeap[r] > this.maxHeap[ma]) ma = r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= i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this.swap(i, ma); diff --git a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ts b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ts index d9669f5d..daeb78a7 100644 --- a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ts +++ b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sorting/heap_sort.ts @@ -17,7 +17,7 @@ function siftDown(nums: number[], n: number, i: number): void { if (r < n && nums[r] > nums[ma]) { ma = r; }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= i) { break; } diff --git a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tree/avl_tree.ts b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tree/avl_tree.ts index 14ed33ed..3aea7d1e 100644 --- a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tree/avl_tree.ts +++ b/codes/typescript/chapter_tree/avl_tree.ts @@ -90,7 +90,7 @@ class AVLTree { return this.leftRotate(node); } } - // 平衡树,无需旋转,直接返回 + // 平衡树,无须旋转,直接返回 return node; } diff --git a/codes/zig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zig b/codes/zig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zig index 43270665..3327fb37 100644 --- a/codes/zig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zig +++ b/codes/zig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zig @@ -143,37 +143,37 @@ pub fn main() !void { std.debug.print("输入数据大小 n = {}\n", .{n}); var count = constant(n); - std.debug.print("常数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+ std.debug.print("常数阶的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count = linear(n); - std.debug.print("线性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+ std.debug.print("线性阶的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var nums = [_]i32{0}**n; count = arrayTraversal(&nums); - std.debug.print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+ std.debug.print("线性阶(遍历数组)的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count = quadratic(n); - std.debug.print("平方阶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+ std.debug.print("平方阶的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for (&nums, 0..) |*num, i| { num.* = n - @as(i32, @intCast(i)); // [n,n-1,...,2,1] } count = bubbleSort(&nums); - std.debug.print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+ std.debug.print("平方阶(冒泡排序)的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count = exponential(n); - std.debug.print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+ std.debug.print("指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count = expRecur(n); - std.debug.print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+ std.debug.print("指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count = logarithmic(@as(f32, n)); - std.debug.print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+ std.debug.print("对数阶(循环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count = logRecur(@as(f32, n)); - std.debug.print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+ std.debug.print("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count = linearLogRecur(@as(f32, n)); - std.debug.print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+ std.debug.print("线性对数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count = factorialRecur(n); - std.debug.print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计算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+ std.debug.print("阶乘阶(递归实现)的操作数量 = {}\n", .{count}); _ = try std.io.getStdIn().reader().readByte(); } diff --git a/codes/zig/chapter_heap/my_heap.zig b/codes/zig/chapter_heap/my_heap.zig index 8aa7d1cc..af3b9550 100644 --- a/codes/zig/chapter_heap/my_heap.zig +++ b/codes/zig/chapter_heap/my_heap.zig @@ -10,7 +10,7 @@ pub fn MaxHeap(comptime T: type) type { return struct { const Self = @This(); - max_heap: ?std.ArrayList(T) = null, // 使用列表而非数组,这样无需考虑扩容问题 + max_heap: ?std.ArrayList(T) = null, // 使用列表而非数组,这样无须考虑扩容问题 // 构造方法,根据输入列表建堆 pub fn init(self: *Self, allocator: std.mem.Allocator, nums: []const T) !void { @@ -82,7 +82,7 @@ pub fn MaxHeap(comptime T: type) type { while (true) { //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 var p = parent(i); -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需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+ // 当“越过根节点”或“节点无须修复”时,结束堆化 if (p < 0 or self.max_heap.?.items[i] <= self.max_heap.?.items[p]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try self.swap(i, p); @@ -115,7 +115,7 @@ pub fn MaxHeap(comptime T: type) type { var ma = i; if (l < self.size() and self.max_heap.?.items[l] > self.max_heap.?.items[ma]) ma = l; if (r < self.size() and self.max_heap.?.items[r] > self.max_heap.?.items[ma]) ma = r; -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需继续堆化,跳出 + //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 if (ma == i) break; // 交换两节点 try self.swap(i, ma); diff --git a/codes/zig/chapter_tree/avl_tree.zig b/codes/zig/chapter_tree/avl_tree.zig index cb90b756..767fc80e 100644 --- a/codes/zig/chapter_tree/avl_tree.zig +++ b/codes/zig/chapter_tree/avl_tree.zig @@ -103,7 +103,7 @@ pub fn AVLTree(comptime T: type) type { return self.leftRotate(node); } } - // 平衡树,无需旋转,直接返回 + // 平衡树,无须旋转,直接返回 return node; }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appendix/installation.md b/docs/chapter_appendix/installation.md index 23ad80fc..f96ea0a5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appendix/installation.md +++ b/docs/chapter_appendix/installation.md @@ -11,7 +11,7 @@ ## C/C++ 环境 -1. Windows 系统需要安装 [MinGW](https://sourceforge.net/projects/mingw-w64/files/)([配置教程](https://blog.csdn.net/qq_33698226/article/details/129031241)),MacOS 自带 Clang 无需安装。 +1. Windows 系统需要安装 [MinGW](https://sourceforge.net/projects/mingw-w64/files/)([配置教程](https://blog.csdn.net/qq_33698226/article/details/129031241)),MacOS 自带 Clang 无须安装。 2. 在 VSCode 的插件市场中搜索 `c++` ,安装 C/C++ Extension Pack 。 3. (可选)打开 Settings 页面,搜索 `Clang_format_fallback Style` 代码格式化选项,设置为 `{ BasedOnStyle: Microsoft, BreakBeforeBraces: Attach }` 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array.md b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array.md index 86b8cab4..bc54714e 100755 --- a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array.md +++ b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array.md @@ -283,7 +283,7 @@ elementAddr = firtstElementAddr + elementLength * elementIndex 同理,如果我们想要删除索引 $i$ 处的元素,则需要把索引 $i$ 之后的元素都向前移动一位。 -请注意,删除元素完成后,原先末尾的元素变得“无意义”了,所以我们无需特意去修改它。 +请注意,删除元素完成后,原先末尾的元素变得“无意义”了,所以我们无须特意去修改它。 ![数组删除元素](array.assets/array_remove_element.png) @@ -601,7 +601,7 @@ elementAddr = firtstElementAddr + elementLength * elementIndex 数组存储在连续的内存空间内,且元素类型相同。这包含丰富的先验信息,系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优化操作和运行效率,包括: -- **空间效率高**: 数组为数据分配了连续的内存块,无需额外的结构开销。 +- **空间效率高**: 数组为数据分配了连续的内存块,无须额外的结构开销。 - **支持随机访问**: 数组允许在 $O(1)$ 时间内访问任何元素。 - **缓存局部性**: 当访问数组元素时,计算机不仅会加载它,还会缓存其周围的其他数据,从而借助高速缓存来提升后续操作的执行速度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linked_list.md b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linked_list.md index d83ff9a1..997036ab 100755 --- a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linked_list.md +++ b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linked_list.md @@ -2,7 +2,7 @@ 内存空间是所有程序的公共资源,在一个复杂的系统运行环境下,空闲的内存空间可能散落在内存各处。我们知道,存储数组的内存空间必须是连续的,而当数组非常大时,内存可能无法提供如此大的连续空间。此时链表的灵活性优势就体现出来了。 -「链表 Linked List」是一种线性数据结构,其中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节点对象,各个节点通过“引用”相连接。引用记录了下一个节点的内存地址,我们可以通过它从当前节点访问到下一个节点。这意味着链表的各个节点可以被分散存储在内存各处,它们的内存地址是无需连续的。 +「链表 Linked List」是一种线性数据结构,其中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节点对象,各个节点通过“引用”相连接。引用记录了下一个节点的内存地址,我们可以通过它从当前节点访问到下一个节点。这意味着链表的各个节点可以被分散存储在内存各处,它们的内存地址是无须连续的。 ![链表定义与存储方式](linked_list.assets/linkedlist_definition.png)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list.md b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list.md index 76fe0a2a..25a10bc1 100755 --- a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list.md +++ b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list.md @@ -2,7 +2,7 @@ **数组长度不可变导致实用性降低**。在实际中,我们可能事先无法确定需要存储多少数据,这使数组长度的选择变得困难。若长度过小,需要在持续添加数据时频繁扩容数组;若长度过大,则会造成内存空间的浪费。 -为解决此问题,出现了一种被称为「动态数组 Dynamic Array」的数据结构,即长度可变的数组,也常被称为「列表 List」。列表基于数组实现,继承了数组的优点,并且可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动态扩容。我们可以在列表中自由地添加元素,而无需担心超过容量限制。 +为解决此问题,出现了一种被称为「动态数组 Dynamic Array」的数据结构,即长度可变的数组,也常被称为「列表 List」。列表基于数组实现,继承了数组的优点,并且可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动态扩容。我们可以在列表中自由地添加元素,而无须担心超过容量限制。 ## 列表常用操作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summary.md b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summary.md index 4d676d43..6c5b8dcb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summary.md +++ b/docs/chapter_array_and_linkedlist/summary.md @@ -55,7 +55,7 @@ 假如把列表元素换成链表节点 `n = [n1, n2, n3, n4, n5]` ,通常情况下这五个节点对象也是被分散存储在内存各处的。然而,给定一个列表索引,我们仍然可以在 $O(1)$ 时间内获取到节点内存地址,从而访问到对应的节点。这是因为数组中存储的是节点的引用,而非节点本身。 - 与许多语言不同的是,在 Python 中数字也被包装为对象,列表中存储的不是数字本身,而是对数字的引用。因此,我们会发现两个数组中的相同数字拥有同一个 id ,并且这些数字的内存地址是无需连续的。 + 与许多语言不同的是,在 Python 中数字也被包装为对象,列表中存储的不是数字本身,而是对数字的引用。因此,我们会发现两个数组中的相同数字拥有同一个 id ,并且这些数字的内存地址是无须连续的。 !!! question "C++ STL 里面的 std::list 已经实现了双向链表,但好像一些算法的书上都不怎么直接用这个,是不是有什么局限性呢?"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backtracking/subset_sum_problem.md b/docs/chapter_backtracking/subset_sum_problem.md index bc87d056..fb1d99bd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backtracking/subset_sum_problem.md +++ b/docs/chapter_backtracking/subset_sum_problem.md @@ -15,7 +15,7 @@ 类似于全排列问题,我们可以把子集的生成过程想象成一系列选择的结果,并在选择过程中实时更新“元素和”,当元素和等于 `target` 时,就将子集记录至结果列表。 -而与全排列问题不同的是,**本题集合中的元素可以被无限次选取**,因此无需借助 `selected` 布尔列表来记录元素是否已被选择。我们可以对全排列代码进行小幅修改,初步得到解题代码。 +而与全排列问题不同的是,**本题集合中的元素可以被无限次选取**,因此无须借助 `selected` 布尔列表来记录元素是否已被选择。我们可以对全排列代码进行小幅修改,初步得到解题代码。 === "Java"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index.md b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index.md index e302bc56..274a680e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index.md +++ b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index.md @@ -8,6 +8,6 @@ !!! abstract - 复杂度犹如浩瀚的算法宇宙中的指南针。 + 复杂度犹如浩瀚的算法宇宙中的时空向导。 - 它引导我们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深入探索,寻找更优雅的解决方案。 + 它带领我们在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上深入探索,寻找更优雅的解决方案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performance_evaluation.md b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performance_evaluation.md index a73f4aed..a5e3cbe6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performance_evaluation.md +++ b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performance_evaluation.md @@ -1,11 +1,11 @@ # 算法效率评估 -在算法设计中,我们先后追求以下两个层面的目标: +在算法设计中,我们先后追求以下两个层面的目标。 1. **找到问题解法**:算法需要在规定的输入范围内,可靠地求得问题的正确解。 2. **寻求最优解法**: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解法,我们希望找到尽可能高效的算法。 -因此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前提下,算法效率成为主要的评价维度,包括: +因此,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前提下,算法效率已成为衡量算法优劣的主要评价指标,它包括以下两个维度。 - **时间效率**:算法运行速度的快慢。 - **空间效率**:算法占用内存空间的大小。 @@ -18,28 +18,28 @@ 假设我们现在有算法 `A` 和算法 `B` ,它们都能解决同一问题,现在需要对比这两个算法的效率。最直接的方法是找一台计算机,运行这两个算法,并监控记录它们的运行时间和内存占用情况。这种评估方式能够反映真实情况,但也存在较大局限性。 -**难以排除测试环境的干扰因素**。硬件配置会影响算法的性能表现。比如在某台计算机中,算法 `A` 的运行时间比算法 `B` 短;但在另一台配置不同的计算机中,我们可能得到相反的测试结果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各种机器上进行测试,统计平均效率,而这是不现实的。 +一方面,**难以排除测试环境的干扰因素**。硬件配置会影响算法的性能表现。比如在某台计算机中,算法 `A` 的运行时间比算法 `B` 短;但在另一台配置不同的计算机中,我们可能得到相反的测试结果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各种机器上进行测试,统计平均效率,而这是不现实的。 -**展开完整测试非常耗费资源**。随着输入数据量的变化,算法会表现出不同的效率。例如,在输入数据量较小时,算法 `A` 的运行时间比算法 `B` 更少;而输入数据量较大时,测试结果可能恰恰相反。因此,为了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,我们需要测试各种规模的输入数据,而这样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。 +另一方面,**展开完整测试非常耗费资源**。随着输入数据量的变化,算法会表现出不同的效率。例如,在输入数据量较小时,算法 `A` 的运行时间比算法 `B` 更少;而输入数据量较大时,测试结果可能恰恰相反。因此,为了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,我们需要测试各种规模的输入数据,而这样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。 ## 理论估算 -由于实际测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,我们可以考虑仅通过一些计算来评估算法的效率。这种估算方法被称为「渐近复杂度分析 Asymptotic Complexity Analysis」,简称为「复杂度分析」。 +由于实际测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,我们可以考虑仅通过一些计算来评估算法的效率。这种估算方法被称为「渐近复杂度分析 asymptotic complexity analysis」,简称「复杂度分析」。 -复杂度分析评估的是算法执行所需的时间和空间资源。**它被表示为一个函数,描述了随着输入数据大小的增加,算法所需时间(空间)的增长趋势**。这个定义有些拗口,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重点来理解: +复杂度分析评估的是算法运行所需的时间和空间资源,**它描述了随着输入数据大小的增加,算法所需时间(空间)的增长趋势**。这个定义有些拗口,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重点来理解。 -1. “时间(空间)”分别对应「时间复杂度 Time Complexity」和「空间复杂度 Space Complexity」。 +1. “时间和空间资源”分别对应「时间复杂度 time complexity」和「空间复杂度 space complexity」。 2. “随着输入数据大小的增加”意味着复杂度反映了算法运行效率与输入数据体量之间的关系。 3. “增长趋势”表示复杂度分析关注的是算法时间与空间的增长趋势,而非具体的运行时间或占用空间。 **复杂度分析克服了实际测试方法的弊端**。首先,它独立于测试环境,分析结果适用于所有运行平台。其次,它可以体现不同数据量下的算法效率,尤其是在大数据量下的算法性能。 -如果你对复杂度分析的概念仍感到困惑,无需担心,我们会在后续章节详细介绍。 +如果你对复杂度分析的概念仍感到困惑,无须担心,我们会在后续章节中详细介绍。 ## 复杂度的重要性 复杂度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评估算法效率的“标尺”,帮助我们衡量了执行某个算法所需的时间和空间资源,并使我们能够对比不同算法之间的效率。 -复杂度是个数学概念,对于初学者可能比较抽象,学习难度相对较高。从这个角度看,复杂度分析可能不太适合作为第一章的内容。 +复杂度是个数学概念,对于初学者可能比较抽象,学习难度相对较高。从这个角度看,复杂度分析可能不太适合作为第 1 章的内容。 -然而,当我们讨论某个数据结构或算法的特点时,难以避免要分析其运行速度和空间使用情况。因此,在深入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之前,**建议你先对复杂度建立初步的了解,能够完成简单算法的复杂度分析**。 +然而,当我们讨论某个数据结构或算法的特点时,难以避免要分析其运行速度和空间使用情况。因此,在深入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之前,**建议你先对复杂度建立初步的了解,以便能够完成简单算法的复杂度分析**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space_complexity.md b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space_complexity.md index 5c56c881..95cef5f8 100755 --- a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space_complexity.md +++ b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space_complexity.md @@ -1,24 +1,24 @@ # 空间复杂度 -「空间复杂度 Space Complexity」用于衡量算法占用内存空间随着数据量变大时的增长趋势。这个概念与时间复杂度非常类似,只需将“运行时间”替换为“占用内存空间”。 +「空间复杂度 space complexity」用于衡量算法占用内存空间随着数据量变大时的增长趋势。这个概念与时间复杂度非常类似,只需将“运行时间”替换为“占用内存空间”。 ## 算法相关空间 -算法运行过程中使用的内存空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 +算法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的内存空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。 - **输入空间**:用于存储算法的输入数据。 -- **暂存空间**:用于存储算法运行过程中的变量、对象、函数上下文等数据。 +- **暂存空间**:用于存储算法在运行过程中的变量、对象、函数上下文等数据。 - **输出空间**:用于存储算法的输出数据。 一般情况下,空间复杂度的统计范围是“暂存空间”加上“输出空间”。 -暂存空间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部分: +暂存空间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部分。 - **暂存数据**:用于保存算法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常量、变量、对象等。 - **栈帧空间**:用于保存调用函数的上下文数据。系统在每次调用函数时都会在栈顶部创建一个栈帧,函数返回后,栈帧空间会被释放。 - **指令空间**:用于保存编译后的程序指令,在实际统计中通常忽略不计。 -因此在分析一段程序的空间复杂度时,**我们通常统计暂存数据、输出数据、栈帧空间三部分**。 +在分析一段程序的空间复杂度时,**我们通常统计暂存数据、栈帧空间和输出数据三部分**。 ![算法使用的相关空间](space_complexity.assets/space_types.png) @@ -288,7 +288,7 @@ ## 推算方法 -空间复杂度的推算方法与时间复杂度大致相同,只需将统计对象从“计算操作数量”转为“使用空间大小”。 +空间复杂度的推算方法与时间复杂度大致相同,只需将统计对象从“操作数量”转为“使用空间大小”。 而与时间复杂度不同的是,**我们通常只关注「最差空间复杂度」**。这是因为内存空间是一项硬性要求,我们必须确保在所有输入数据下都有足够的内存空间预留。 @@ -426,7 +426,7 @@ ``` -**在递归函数中,需要注意统计栈帧空间**。例如以下代码: +**在递归函数中,需要注意统计栈帧空间**。例如在以下代码中: - 函数 `loop()` 在循环中调用了 $n$ 次 `function()` ,每轮中的 `function()` 都返回并释放了栈帧空间,因此空间复杂度仍为 $O(1)$ 。 - 递归函数 `recur()` 在运行过程中会同时存在 $n$ 个未返回的 `recur()` ,从而占用 $O(n)$ 的栈帧空间。 @@ -652,7 +652,7 @@ ## 常见类型 -设输入数据大小为 $n$ ,常见的空间复杂度类型有(从低到高排列): +设输入数据大小为 $n$ ,下图展示了常见的空间复杂度类型(从低到高排列)。 $$ \begin{aligned} @@ -661,17 +661,17 @@ O(1) < O(\log n) < O(n) < O(n^2) < O(2^n) \newline \end{aligned} $$ -![空间复杂度的常见类型](space_complexity.assets/space_complexity_common_types.png) +![常见的空间复杂度类型](space_complexity.assets/space_complexity_common_types.png) !!! tip - 部分示例代码需要一些前置知识,包括数组、链表、二叉树、递归算法等。如果你遇到看不懂的地方,可以在学习完后面章节后再来复习。 + 部分示例代码需要一些前置知识,包括数组、链表、二叉树、递归算法等。如果你遇到看不懂的地方,可以在学完后面章节后再来复习。 ### 常数阶 $O(1)$ 常数阶常见于数量与输入数据大小 $n$ 无关的常量、变量、对象。 -需要注意的是,在循环中初始化变量或调用函数而占用的内存,在进入下一循环后就会被释放,即不会累积占用空间,空间复杂度仍为 $O(1)$ 。 +需要注意的是,在循环中初始化变量或调用函数而占用的内存,在进入下一循环后就会被释放,即不会累积占用空间,空间复杂度仍为 $O(1)$ : === "Java" @@ -771,7 +771,7 @@ $$ ### 线性阶 $O(n)$ -线性阶常见于元素数量与 $n$ 成正比的数组、链表、栈、队列等。 +线性阶常见于元素数量与 $n$ 成正比的数组、链表、栈、队列等: === "Java" @@ -847,7 +847,7 @@ $$ [class]{}-[func]{linear} ``` -以下递归函数会同时存在 $n$ 个未返回的 `algorithm()` 函数,使用 $O(n)$ 大小的栈帧空间。 +以下递归函数会同时存在 $n$ 个未返回的 `algorithm()` 函数,使用 $O(n)$ 大小的栈帧空间: === "Java" @@ -925,7 +925,7 @@ $$ ### 平方阶 $O(n^2)$ -平方阶常见于矩阵和图,元素数量与 $n$ 成平方关系。 +平方阶常见于矩阵和图,元素数量与 $n$ 成平方关系: === "Java" @@ -1077,7 +1077,7 @@ $$ ### 指数阶 $O(2^n)$ -指数阶常见于二叉树。高度为 $n$ 的「满二叉树」的节点数量为 $2^n - 1$ ,占用 $O(2^n)$ 空间。 +指数阶常见于二叉树。高度为 $n$ 的「满二叉树」的节点数量为 $2^n - 1$ ,占用 $O(2^n)$ 空间: === "Java" @@ -1157,9 +1157,9 @@ $$ 对数阶常见于分治算法和数据类型转换等。 -例如“归并排序”算法,输入长度为 $n$ 的数组,每轮递归将数组从中点划分为两半,形成高度为 $\log n$ 的递归树,使用 $O(\log n)$ 栈帧空间。 +例如归并排序算法,输入长度为 $n$ 的数组,每轮递归将数组从中点划分为两半,形成高度为 $\log n$ 的递归树,使用 $O(\log n)$ 栈帧空间。 -再例如“数字转化为字符串”,输入任意正整数 $n$ ,它的位数为 $\log_{10} n$ ,即对应字符串长度为 $\log_{10} n$ ,因此空间复杂度为 $O(\log_{10} n) = O(\log n)$ 。 +再例如将数字转化为字符串,输入任意正整数 $n$ ,它的位数为 $\log_{10} n + 1$ ,即对应字符串长度为 $\log_{10} n + 1$ ,因此空间复杂度为 $O(\log_{10} n + 1) = O(\log n)$ 。 ## 权衡时间与空间 @@ -1167,4 +1167,4 @@ $$ **降低时间复杂度通常需要以提升空间复杂度为代价,反之亦然**。我们将牺牲内存空间来提升算法运行速度的思路称为“以空间换时间”;反之,则称为“以时间换空间”。 -选择哪种思路取决于我们更看重哪个方面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时间比空间更宝贵,因此以空间换时间通常是更常用的策略。当然,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,控制空间复杂度也是非常重要的。 +选择哪种思路取决于我们更看重哪个方面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时间比空间更宝贵,因此“以空间换时间”通常是更常用的策略。当然,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,控制空间复杂度也是非常重要的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summary.md b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summary.md index cc0f402f..608fdf20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summary.md +++ b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summary.md @@ -2,45 +2,45 @@ **算法效率评估** -- 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是评价算法性能的两个关键维度。 +- 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是衡量算法优劣的两个主要评价指标。 - 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测试来评估算法效率,但难以消除测试环境的影响,且会耗费大量计算资源。 - 复杂度分析可以克服实际测试的弊端,分析结果适用于所有运行平台,并且能够揭示算法在不同数据规模下的效率。 **时间复杂度** -- 时间复杂度用于衡量算法运行时间随数据量增长的趋势,可以有效评估算法效率,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失效,如在输入数据量较小或时间复杂度相同时,无法精确对比算法效率的优劣。 -- 最差时间复杂度使用大 $O$ 符号表示,即函数渐近上界,反映当 $n$ 趋向正无穷时,$T(n)$ 的增长级别。 -- 推算时间复杂度分为两步,首先统计计算操作数量,然后判断渐近上界。 -- 常见时间复杂度从小到大排列有 $O(1)$ , $O(\log n)$ , $O(n)$ , $O(n \log n)$ , $O(n^2)$ , $O(2^n)$ , $O(n!)$ 等。 +- 时间复杂度用于衡量算法运行时间随数据量增长的趋势,可以有效评估算法效率,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失效,如在输入的数据量较小或时间复杂度相同时,无法精确对比算法效率的优劣。 +- 最差时间复杂度使用大 $O$ 符号表示,对应函数渐近上界,反映当 $n$ 趋向正无穷时,操作数量 $T(n)$ 的增长级别。 +- 推算时间复杂度分为两步,首先统计操作数量,然后判断渐近上界。 +- 常见时间复杂度从小到大排列有 $O(1)$ 、$O(\log n)$ 、$O(n)$ 、$O(n \log n)$ 、$O(n^2)$ 、$O(2^n)$ 、$O(n!)$ 等。 - 某些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非固定,而是与输入数据的分布有关。时间复杂度分为最差、最佳、平均时间复杂度,最佳时间复杂度几乎不用,因为输入数据一般需要满足严格条件才能达到最佳情况。 - 平均时间复杂度反映算法在随机数据输入下的运行效率,最接近实际应用中的算法性能。计算平均时间复杂度需要统计输入数据分布以及综合后的数学期望。 **空间复杂度** -- 类似于时间复杂度,空间复杂度用于衡量算法占用空间随数据量增长的趋势。 +- 空间复杂度的作用类似于时间复杂度,用于衡量算法占用空间随数据量增长的趋势。 - 算法运行过程中的相关内存空间可分为输入空间、暂存空间、输出空间。通常情况下,输入空间不计入空间复杂度计算。暂存空间可分为指令空间、数据空间、栈帧空间,其中栈帧空间通常仅在递归函数中影响空间复杂度。 - 我们通常只关注最差空间复杂度,即统计算法在最差输入数据和最差运行时间点下的空间复杂度。 -- 常见空间复杂度从小到大排列有 $O(1)$ , $O(\log n)$ , $O(n)$ , $O(n^2)$ , $O(2^n)$ 等。 +- 常见空间复杂度从小到大排列有 $O(1)$ 、$O(\log n)$ 、$O(n)$ 、$O(n^2)$ 、$O(2^n)$ 等。 ## Q & A !!! question "尾递归的空间复杂度是 $O(1)$ 吗?" - 理论上,尾递归函数的空间复杂度可以被优化至 $O(1)$ 。不过绝大多数编程语言(例如 Java, Python, C++, Go, C# 等)都不支持自动优化尾递归,因此通常认为空间复杂度是 $O(n)$ 。 + 理论上,尾递归函数的空间复杂度可以被优化至 $O(1)$ 。不过绝大多数编程语言(例如 Java 、Python 、C++ 、Go 、C# 等)都不支持自动优化尾递归,因此通常认为空间复杂度是 $O(n)$ 。 !!! question "函数和方法这两个术语的区别是什么?" - 函数(function)可以独立被执行,所有参数都以显式传递。方法(method)与一个对象关联,方法被隐式传递给调用它的对象,方法能够对类的实例中包含的数据进行操作。 + 函数(function)可以被独立执行,所有参数都以显式传递。方法(method)与一个对象关联,被隐式传递给调用它的对象,能够对类的实例中包含的数据进行操作。 - 以几个常见的编程语言为例: + 下面以几个常见的编程语言来说明。 - - C 语言是过程式编程语言,没有面向对象的概念,所以只有函数。但我们可以通过创建结构(struct)来模拟面向对象编程,与结构体相关联的函数就相当于其他语言中的方法。 - - Java, C# 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,代码块(方法)通常都是作为某个类的一部分。静态方法的行为类似于函数,因为它被绑定在类上,不能访问特定的实例变量。 - - C++, Python 既支持过程式编程(函数)也支持面向对象编程(方法)。 + - C 语言是过程式编程语言,没有面向对象的概念,所以只有函数。但我们可以通过创建结构体(struct)来模拟面向对象编程,与结构体相关联的函数就相当于其他语言中的方法。 + - Java 和 C# 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,代码块(方法)通常都是作为某个类的一部分。静态方法的行为类似于函数,因为它被绑定在类上,不能访问特定的实例变量。 + - C++ 和 Python 既支持过程式编程(函数),也支持面向对象编程(方法)。 -!!! question "图片“空间复杂度的常见类型”反映的是否是占用空间的绝对大小?" +!!! question "图“空间复杂度的常见类型”反映的是否是占用空间的绝对大小?" - 不是,该图片展示的是空间复杂度,其反映的是即增长趋势,而不是占用空间的绝对大小。 + 不是,该图片展示的是空间复杂度,其反映的是增长趋势,而不是占用空间的绝对大小。 假设取 $n = 8$ ,你可能会发现每条曲线的值与函数对应不上。这是因为每条曲线都包含一个常数项,用于将取值范围压缩到一个视觉舒适的范围内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md b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md index 8b4cff5c..8f384070 100755 --- a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md +++ b/docs/chapter_computational_complexity/time_complexity.md @@ -3,14 +3,10 @@ 运行时间可以直观且准确地反映算法的效率。如果我们想要准确预估一段代码的运行时间,应该如何操作呢? 1. **确定运行平台**,包括硬件配置、编程语言、系统环境等,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代码的运行效率。 -2. **评估各种计算操作所需的运行时间**,例如加法操作 `+` 需要 1 ns,乘法操作 `*` 需要 10 ns,打印操作需要 5 ns 等。 +2. **评估各种计算操作所需的运行时间**,例如加法操作 `+` 需要 1 ns,乘法操作 `*` 需要 10 ns,打印操作 `print()` 需要 5 ns 等。 3. **统计代码中所有的计算操作**,并将所有操作的执行时间求和,从而得到运行时间。 -例如以下代码,输入数据大小为 $n$ 。根据以上方法,可以得到算法运行时间为 $6n + 12$ ns 。 - -$$ -1 + 1 + 10 + (1 + 5) \times n = 6n + 12 -$$ +例如在以下代码中,输入数据大小为 $n$ : === "Java" @@ -181,28 +177,34 @@ $$ } ``` -但实际上,**统计算法的运行时间既不合理也不现实**。首先,我们不希望预估时间和运行平台绑定,因为算法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平台上运行。其次,我们很难获知每种操作的运行时间,这给预估过程带来了极大的难度。 +根据以上方法,可以得到算法运行时间为 $6n + 12$ ns : + +$$ +1 + 1 + 10 + (1 + 5) \times n = 6n + 12 +$$ + +但实际上,**统计算法的运行时间既不合理也不现实**。首先,我们不希望将预估时间和运行平台绑定,因为算法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平台上运行。其次,我们很难获知每种操作的运行时间,这给预估过程带来了极大的难度。 ## 统计时间增长趋势 「时间复杂度分析」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方法,其统计的不是算法运行时间,**而是算法运行时间随着数据量变大时的增长趋势**。 -“时间增长趋势”这个概念比较抽象,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加以理解。假设输入数据大小为 $n$ ,给定三个算法函数 `A` , `B` , `C` 。 +“时间增长趋势”这个概念比较抽象,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加以理解。假设输入数据大小为 $n$ ,给定三个算法函数 `A` 、 `B` 和 `C` : === "Java" ```java title="" - // 算法 A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A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void algorithm_A(int n) { System.out.println(0); } - // 算法 B 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+ // 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void algorithm_B(int n) { 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 System.out.println(0); } } - // 算法 C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C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void algorithm_C(int n) { for (int i = 0; i < 1000000; i++) { System.out.println(0); @@ -213,17 +215,17 @@ $$ === "C++" ```cpp title="" - // 算法 A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A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void algorithm_A(int n) { cout << 0 << endl; } - // 算法 B 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+ // 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void algorithm_B(int n) { 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 cout << 0 << endl; } } - // 算法 C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C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void algorithm_C(int n) { for (int i = 0; i < 1000000; i++) { cout << 0 << endl; @@ -234,14 +236,14 @@ $$ === "Python" ```python title="" - # 算法 A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# 算法 A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def algorithm_A(n: int): print(0) - # 算法 B 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+ # 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def algorithm_B(n: int): for _ in range(n): print(0) - # 算法 C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# 算法 C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def algorithm_C(n: int): for _ in range(1000000): print(0) @@ -250,17 +252,17 @@ $$ === "Go" ```go title="" - // 算法 A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A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func algorithm_A(n int) { fmt.Println(0) } - // 算法 B 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+ // 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func algorithm_B(n int) { for i := 0; i < n; i++ { fmt.Println(0) } } - // 算法 C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C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func algorithm_C(n int) { for i := 0; i < 1000000; i++ { fmt.Println(0) @@ -271,17 +273,17 @@ $$ === "JS" ```javascript title="" - // 算法 A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A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function algorithm_A(n) { console.log(0); } - // 算法 B 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+ // 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function algorithm_B(n) { for (let i = 0; i < n; i++) { console.log(0); } } - // 算法 C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C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function algorithm_C(n) { for (let i = 0; i < 1000000; i++) { console.log(0); @@ -293,17 +295,17 @@ $$ === "TS" ```typescript title="" - // 算法 A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A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function algorithm_A(n: number): void { console.log(0); } - // 算法 B 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+ // 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function algorithm_B(n: number): void { for (let i = 0; i < n; i++) { console.log(0); } } - // 算法 C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C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function algorithm_C(n: number): void { for (let i = 0; i < 1000000; i++) { console.log(0); @@ -314,17 +316,17 @@ $$ === "C" ```c title="" - // 算法 A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A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void algorithm_A(int n) { printf("%d", 0); } - // 算法 B 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+ // 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void algorithm_B(int n) { 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 printf("%d", 0); } } - // 算法 C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C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void algorithm_C(int n) { for (int i = 0; i < 1000000; i++) { printf("%d", 0); @@ -335,17 +337,17 @@ $$ === "C#" ```csharp title="" - // 算法 A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A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void algorithm_A(int n) { Console.WriteLine(0); } - // 算法 B 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+ // 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void algorithm_B(int n) { 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 Console.WriteLine(0); } } - // 算法 C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C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void algorithm_C(int n) { for (int i = 0; i < 1000000; i++) { Console.WriteLine(0); @@ -356,19 +358,19 @@ $$ === "Swift" ```swift title="" - // 算法 A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A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func algorithmA(n: Int) { print(0) } - // 算法 B 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+ // 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func algorithmB(n: Int) { for _ in 0 ..< n { print(0) } } - // 算法 C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C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func algorithmC(n: Int) { for _ in 0 ..< 1000000 { print(0) @@ -385,17 +387,17 @@ $$ === "Dart" ```dart title="" - // 算法 A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A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void algorithmA(int n) { print(0); } - // 算法 B 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+ // 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void algorithmB(int n) { for (int i = 0; i < n; i++) { print(0); } } - // 算法 C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C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void algorithmC(int n) { for (int i = 0; i < 1000000; i++) { print(0); @@ -406,17 +408,17 @@ $$ === "Rust" ```rust title="" - // 算法 A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A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fn algorithm_A(n: i32) { println!("{}", 0); } - // 算法 B 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+ // 算法 B 的时间复杂度:线性阶 fn algorithm_B(n: i32) { for _ in 0..n { println!("{}", 0); } } - // 算法 C 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+ // 算法 C 的时间复杂度:常数阶 fn algorithm_C(n: i32) { for _ in 0..1000000 { println!("{}", 0); @@ -430,19 +432,17 @@ $$ 算法 `C` 中的打印操作需要循环 $1000000$ 次,虽然运行时间很长,但它与输入数据大小 $n$ 无关。因此 `C` 的时间复杂度和 `A` 相同,仍为「常数阶」。 -![算法 A, B, C 的时间增长趋势](time_complexity.assets/time_complexity_simple_example.png) +![算法 A 、B 和 C 的时间增长趋势](time_complexity.assets/time_complexity_simple_example.png) 相较于直接统计算法运行时间,时间复杂度分析有哪些特点呢? -**时间复杂度能够有效评估算法效率**。例如,算法 `B` 的运行时间呈线性增长,在 $n > 1$ 时比算法 `A` 更慢,在 $n > 1000000$ 时比算法 `C` 更慢。事实上,只要输入数据大小 $n$ 足够大,复杂度为“常数阶”的算法一定优于“线性阶”的算法,这正是时间增长趋势所表达的含义。 - -**时间复杂度的推算方法更简便**。显然,运行平台和计算操作类型都与算法运行时间的增长趋势无关。因此在时间复杂度分析中,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所有计算操作的执行时间视为相同的“单位时间”,从而将“计算操作的运行时间的统计”简化为“计算操作的数量的统计”,这样以来估算难度就大大降低了。 - -**时间复杂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**。例如,尽管算法 `A` 和 `C` 的时间复杂度相同,但实际运行时间差别很大。同样,尽管算法 `B` 的时间复杂度比 `C` 高,但在输入数据大小 $n$ 较小时,算法 `B` 明显优于算法 `C` 。在这些情况下,我们很难仅凭时间复杂度判断算法效率高低。当然,尽管存在上述问题,复杂度分析仍然是评判算法效率最有效且常用的方法。 +- **时间复杂度能够有效评估算法效率**。例如,算法 `B` 的运行时间呈线性增长,在 $n > 1$ 时比算法 `A` 更慢,在 $n > 1000000$ 时比算法 `C` 更慢。事实上,只要输入数据大小 $n$ 足够大,复杂度为“常数阶”的算法一定优于“线性阶”的算法,这正是时间增长趋势所表达的含义。 +- **时间复杂度的推算方法更简便**。显然,运行平台和计算操作类型都与算法运行时间的增长趋势无关。因此在时间复杂度分析中,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所有计算操作的执行时间视为相同的“单位时间”,从而将“计算操作的运行时间的统计”简化为“计算操作的数量的统计”,这样以来估算难度就大大降低了。 +- **时间复杂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**。例如,尽管算法 `A` 和 `C` 的时间复杂度相同,但实际运行时间差别很大。同样,尽管算法 `B` 的时间复杂度比 `C` 高,但在输入数据大小 $n$ 较小时,算法 `B` 明显优于算法 `C` 。在这些情况下,我们很难仅凭时间复杂度判断算法效率的高低。当然,尽管存在上述问题,复杂度分析仍然是评判算法效率最有效且常用的方法。 ## 函数渐近上界 -给定一个函数 `algorithm()` : +给定一个输入大小为 $n$ 的函数: === "Java" @@ -603,15 +603,15 @@ $$ } ``` -设算法的计算操作数量是一个关于输入数据大小 $n$ 的函数,记为 $T(n)$ ,则以上函数的的操作数量为: +设算法的操作数量是一个关于输入数据大小 $n$ 的函数,记为 $T(n)$ ,则以上函数的的操作数量为: $$ T(n) = 3 + 2n $$ -$T(n)$ 是一次函数,说明时间的增长趋势是线性的,因此其时间复杂度是线性阶。 +$T(n)$ 是一次函数,说明其运行时间的增长趋势是线性的,因此它的时间复杂度是线性阶。 -我们将线性阶的时间复杂度记为 $O(n)$ ,这个数学符号称为「大 $O$ 记号 Big-$O$ Notation」,表示函数 $T(n)$ 的「渐近上界 Asymptotic Upper Bound」。 +我们将线性阶的时间复杂度记为 $O(n)$ ,这个数学符号称为「大 $O$ 记号 big-$O$ notation」,表示函数 $T(n)$ 的「渐近上界 asymptotic upper bound」。 时间复杂度分析本质上是计算“操作数量函数 $T(n)$”的渐近上界。接下来,我们来看函数渐近上界的数学定义。 @@ -626,25 +626,25 @@ $T(n)$ 是一次函数,说明时间的增长趋势是线性的,因此其时 T(n) = O(f(n)) $$ -![函数的渐近上界](time_complexity.assets/asymptotic_upper_bound.png) +如下图所示,计算渐近上界就是寻找一个函数 $f(n)$ ,使得当 $n$ 趋向于无穷大时,$T(n)$ 和 $f(n)$ 处于相同的增长级别,仅相差一个常数项 $c$ 的倍数。 -也就是说,计算渐近上界就是寻找一个函数 $f(n)$ ,使得当 $n$ 趋向于无穷大时,$T(n)$ 和 $f(n)$ 处于相同的增长级别,仅相差一个常数项 $c$ 的倍数。 +![函数的渐近上界](time_complexity.assets/asymptotic_upper_bound.png) ## 推算方法 -渐近上界的数学味儿有点重,如果你感觉没有完全理解,也无需担心。因为在实际使用中,我们只需要掌握推算方法,数学意义可以逐渐领悟。 +渐近上界的数学味儿有点重,如果你感觉没有完全理解,也无须担心。因为在实际使用中,我们只需要掌握推算方法,数学意义就可以逐渐领悟。 根据定义,确定 $f(n)$ 之后,我们便可得到时间复杂度 $O(f(n))$ 。那么如何确定渐近上界 $f(n)$ 呢?总体分为两步:首先统计操作数量,然后判断渐近上界。 ### 第一步:统计操作数量 -针对代码,逐行从上到下计算即可。然而,由于上述 $c \cdot f(n)$ 中的常数项 $c$ 可以取任意大小,**因此操作数量 $T(n)$ 中的各种系数、常数项都可以被忽略**。根据此原则,可以总结出以下计数简化技巧: +针对代码,逐行从上到下计算即可。然而,由于上述 $c \cdot f(n)$ 中的常数项 $c$ 可以取任意大小,**因此操作数量 $T(n)$ 中的各种系数、常数项都可以被忽略**。根据此原则,可以总结出以下计数简化技巧。 1. **忽略 $T(n)$ 中的常数项**。因为它们都与 $n$ 无关,所以对时间复杂度不产生影响。 2. **省略所有系数**。例如,循环 $2n$ 次、$5n + 1$ 次等,都可以简化记为 $n$ 次,因为 $n$ 前面的系数对时间复杂度没有影响。 3. **循环嵌套时使用乘法**。总操作数量等于外层循环和内层循环操作数量之积,每一层循环依然可以分别套用上述 `1.` 和 `2.` 技巧。 -以下示例展示了使用上述技巧前、后的统计结果。两者推出的时间复杂度相同,即为 $O(n^2)$ 。 +以下代码与公式分别展示了使用上述技巧前后的统计结果。两者推出的时间复杂度相同,都为 $O(n^2)$ 。 $$ \begin{aligned} @@ -872,7 +872,8 @@ $$ **时间复杂度由多项式 $T(n)$ 中最高阶的项来决定**。这是因为在 $n$ 趋于无穷大时,最高阶的项将发挥主导作用,其他项的影响都可以被忽略。 以下表格展示了一些例子,其中一些夸张的值是为了强调“系数无法撼动阶数”这一结论。当 $n$ 趋于无穷大时,这些常数变得无足轻重。 -

表:多项式时间复杂度示例

+ +

表:不同操作数量对应的时间复杂度

| 操作数量 $T(n)$ | 时间复杂度 $O(f(n))$ |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 | @@ -893,17 +894,17 @@ O(1) < O(\log n) < O(n) < O(n \log n) < O(n^2) < O(2^n) < O(n!) \newline \end{aligned} $$ -![时间复杂度的常见类型](time_complexity.assets/time_complexity_common_types.png) +![常见的时间复杂度类型](time_complexity.assets/time_complexity_common_types.png) !!! tip - 部分示例代码需要一些预备知识,包括数组、递归等。如果你遇到不理解的部分,可以在学习完后面章节后再回顾。现阶段,请先专注于理解时间复杂度的含义和推算方法。 + 部分示例代码需要一些预备知识,包括数组、递归等。如果你遇到不理解的部分,可以在学完后面章节后再回顾。现阶段,请先专注于理解时间复杂度的含义和推算方法。 ### 常数阶 $O(1)$ 常数阶的操作数量与输入数据大小 $n$ 无关,即不随着 $n$ 的变化而变化。 -对于以下算法,尽管操作数量 `size` 可能很大,但由于其与数据大小 $n$ 无关,因此时间复杂度仍为 $O(1)$ 。 +对于以下算法,尽管操作数量 `size` 可能很大,但由于其与输入数据大小 $n$ 无关,因此时间复杂度仍为 $O(1)$ : === "Java" @@ -979,7 +980,7 @@ $$ ### 线性阶 $O(n)$ -线性阶的操作数量相对于输入数据大小以线性级别增长。线性阶通常出现在单层循环中。 +线性阶的操作数量相对于输入数据大小 $n$ 以线性级别增长。线性阶通常出现在单层循环中: === "Java" @@ -1053,7 +1054,7 @@ $$ [class]{}-[func]{linear} ``` -遍历数组和遍历链表等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均为 $O(n)$ ,其中 $n$ 为数组或链表的长度。 +遍历数组和遍历链表等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均为 $O(n)$ ,其中 $n$ 为数组或链表的长度: === "Java" @@ -1127,11 +1128,11 @@ $$ [class]{}-[func]{array_traversal} ``` -值得注意的是,**数据大小 $n$ 需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来具体确定**。比如在第一个示例中,变量 $n$ 为输入数据大小;在第二个示例中,数组长度 $n$ 为数据大小。 +值得注意的是,**输入数据大小 $n$ 需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来具体确定**。比如在第一个示例中,变量 $n$ 为输入数据大小;在第二个示例中,数组长度 $n$ 为数据大小。 ### 平方阶 $O(n^2)$ -平方阶的操作数量相对于输入数据大小以平方级别增长。平方阶通常出现在嵌套循环中,外层循环和内层循环都为 $O(n)$ ,因此总体为 $O(n^2)$ 。 +平方阶的操作数量相对于输入数据大小以平方级别增长。平方阶通常出现在嵌套循环中,外层循环和内层循环都为 $O(n)$ ,因此总体为 $O(n^2)$ : === "Java" @@ -1205,9 +1206,11 @@ $$ [class]{}-[func]{quadratic} ``` -![常数阶、线性阶、平方阶的时间复杂度](time_complexity.assets/time_complexity_constant_linear_quadratic.png) +下图对比了常数阶、线性阶和平方阶三种时间复杂度。 -以「冒泡排序」为例,外层循环执行 $n - 1$ 次,内层循环执行 $n-1, n-2, \cdots, 2, 1$ 次,平均为 $\frac{n}{2}$ 次,因此时间复杂度为 $O(n^2)$ 。 +![常数阶、线性阶和平方阶的时间复杂度](time_complexity.assets/time_complexity_constant_linear_quadratic.png) + +以冒泡排序为例,外层循环执行 $n - 1$ 次,内层循环执行 $n-1, n-2, \cdots, 2, 1$ 次,平均为 $\frac{n}{2}$ 次,因此时间复杂度为 $O(n^2)$ : $$ O((n - 1) \frac{n}{2}) = O(n^2) @@ -1287,9 +1290,7 @@ $$ ### 指数阶 $O(2^n)$ -生物学的“细胞分裂”是指数阶增长的典型例子:初始状态为 $1$ 个细胞,分裂一轮后变为 $2$ 个,分裂两轮后变为 $4$ 个,以此类推,分裂 $n$ 轮后有 $2^n$ 个细胞。 - -以下代码模拟了细胞分裂的过程。 +生物学的“细胞分裂”是指数阶增长的典型例子:初始状态为 $1$ 个细胞,分裂一轮后变为 $2$ 个,分裂两轮后变为 $4$ 个,以此类推,分裂 $n$ 轮后有 $2^n$ 个细胞。相关代码如下: === "Java" @@ -1363,9 +1364,11 @@ $$ [class]{}-[func]{exponential} ``` +下图展示了细胞分裂的过程。 + ![指数阶的时间复杂度](time_complexity.assets/time_complexity_exponential.png) -在实际算法中,指数阶常出现于递归函数。例如以下代码,其递归地一分为二,经过 $n$ 次分裂后停止。 +在实际算法中,指数阶常出现于递归函数中。例如以下代码,其递归地一分为二,经过 $n$ 次分裂后停止: === "Java" @@ -1443,7 +1446,7 @@ $$ ### 对数阶 $O(\log n)$ -与指数阶相反,对数阶反映了“每轮缩减到一半”的情况。设输入数据大小为 $n$ ,由于每轮缩减到一半,因此循环次数是 $\log_2 n$ ,即 $2^n$ 的反函数。 +与指数阶相反,对数阶反映了“每轮缩减到一半”的情况。设输入数据大小为 $n$ ,由于每轮缩减到一半,因此循环次数是 $\log_2 n$ ,即 $2^n$ 的反函数。相关代码如下: === "Java" @@ -1519,7 +1522,7 @@ $$ ![对数阶的时间复杂度](time_complexity.assets/time_complexity_logarithmic.png) -与指数阶类似,对数阶也常出现于递归函数。以下代码形成了一个高度为 $\log_2 n$ 的递归树。 +与指数阶类似,对数阶也常出现于递归函数中。以下代码形成了一个高度为 $\log_2 n$ 的递归树: === "Java" @@ -1593,13 +1596,11 @@ $$ [class]{}-[func]{log_recur} ``` -对数阶常出现于基于「分治」的算法中,体现了“一分为多”和“化繁为简”的算法思想。它增长缓慢,是理想的时间复杂度,仅次于常数阶。 +对数阶常出现于基于分治策略的算法中,体现了“一分为多”和“化繁为简”的算法思想。它增长缓慢,是理想的时间复杂度,仅次于常数阶。 ### 线性对数阶 $O(n \log n)$ -线性对数阶常出现于嵌套循环中,两层循环的时间复杂度分别为 $O(\log n)$ 和 $O(n)$ 。 - -主流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通常为 $O(n \log n)$ ,例如快速排序、归并排序、堆排序等。 +线性对数阶常出现于嵌套循环中,两层循环的时间复杂度分别为 $O(\log n)$ 和 $O(n)$ 。相关代码如下: === "Java" @@ -1675,6 +1676,8 @@ $$ ![线性对数阶的时间复杂度](time_complexity.assets/time_complexity_logarithmic_linear.png) +主流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通常为 $O(n \log n)$ ,例如快速排序、归并排序、堆排序等。 + ### 阶乘阶 $O(n!)$ 阶乘阶对应数学上的“全排列”问题。给定 $n$ 个互不重复的元素,求其所有可能的排列方案,方案数量为: @@ -1683,7 +1686,7 @@ $$ n! = n \times (n - 1) \times (n - 2) \times \cdots \times 2 \times 1 $$ -阶乘通常使用递归实现。例如以下代码,第一层分裂出 $n$ 个,第二层分裂出 $n - 1$ 个,以此类推,直至第 $n$ 层时终止分裂。 +阶乘通常使用递归实现。例如在以下代码中,第一层分裂出 $n$ 个,第二层分裂出 $n - 1$ 个,以此类推,直至第 $n$ 层时停止分裂: === "Java" @@ -1759,16 +1762,16 @@ $$ ![阶乘阶的时间复杂度](time_complexity.assets/time_complexity_factorial.png) -请注意,因为 $n! > 2^n$ ,所以阶乘阶比指数阶增长地更快,在 $n$ 较大时也是不可接受的。 +请注意,因为 $n! > 2^n$ ,所以阶乘阶比指数阶增长得更快,在 $n$ 较大时也是不可接受的。 ## 最差、最佳、平均时间复杂度 -**算法的时间效率往往不是固定的,而是与输入数据的分布有关**。假设输入一个长度为 $n$ 的数组 `nums` ,其中 `nums` 由从 $1$ 至 $n$ 的数字组成,但元素顺序是随机打乱的,任务目标是返回元素 $1$ 的索引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 +**算法的时间效率往往不是固定的,而是与输入数据的分布有关**。假设输入一个长度为 $n$ 的数组 `nums` ,其中 `nums` 由从 $1$ 至 $n$ 的数字组成,每个数字只出现一次,但元素顺序是随机打乱的,任务目标是返回元素 $1$ 的索引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。 - 当 `nums = [?, ?, ..., 1]` ,即当末尾元素是 $1$ 时,需要完整遍历数组,**达到最差时间复杂度 $O(n)$** 。 -- 当 `nums = [1, ?, ?, ...]` ,即当首个数字为 $1$ 时,无论数组多长都不需要继续遍历,**达到最佳时间复杂度 $\Omega(1)$** 。 +- 当 `nums = [1, ?, ?, ...]` ,即当首个元素为 $1$ 时,无论数组多长都不需要继续遍历,**达到最佳时间复杂度 $\Omega(1)$** 。 -「最差时间复杂度」对应函数渐近上界,使用大 $O$ 记号表示。相应地,「最佳时间复杂度」对应函数渐近下界,用 $\Omega$ 记号表示。 +「最差时间复杂度」对应函数渐近上界,使用大 $O$ 记号表示。相应地,「最佳时间复杂度」对应函数渐近下界,用 $\Omega$ 记号表示: === "Java" @@ -1889,10 +1892,10 @@ $$ 从上述示例可以看出,最差或最佳时间复杂度只出现于“特殊的数据分布”,这些情况的出现概率可能很小,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算法运行效率。相比之下,**「平均时间复杂度」可以体现算法在随机输入数据下的运行效率**,用 $\Theta$ 记号来表示。 -对于部分算法,我们可以简单地推算出随机数据分布下的平均情况。比如上述示例,由于输入数组是被打乱的,因此元素 $1$ 出现在任意索引的概率都是相等的,那么算法的平均循环次数则是数组长度的一半 $\frac{n}{2}$ ,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$\Theta(\frac{n}{2}) = \Theta(n)$ 。 +对于部分算法,我们可以简单地推算出随机数据分布下的平均情况。比如上述示例,由于输入数组是被打乱的,因此元素 $1$ 出现在任意索引的概率都是相等的,那么算法的平均循环次数就是数组长度的一半 $\frac{n}{2}$ ,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$\Theta(\frac{n}{2}) = \Theta(n)$ 。 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算法,计算平均时间复杂度往往是比较困难的,因为很难分析出在数据分布下的整体数学期望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通常使用最差时间复杂度作为算法效率的评判标准。 !!! question "为什么很少看到 $\Theta$ 符号?" - 可能由于 $O$ 符号过于朗朗上口,我们常常使用它来表示「平均复杂度」,但从严格意义上看,这种做法并不规范。在本书和其他资料中,若遇到类似“平均时间复杂度 $O(n)$”的表述,请将其直接理解为 $\Theta(n)$ 。 + 可能由于 $O$ 符号过于朗朗上口,我们常常使用它来表示平均时间复杂度。但从严格意义上看,这种做法并不规范。在本书和其他资料中,若遇到类似“平均时间复杂度 $O(n)$”的表述,请将其直接理解为 $\Theta(n)$ 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data_structure/basic_data_types.md b/docs/chapter_data_structure/basic_data_types.md index f3ba3f00..01de6fa1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data_structure/basic_data_types.md +++ b/docs/chapter_data_structure/basic_data_types.md @@ -16,7 +16,7 @@ - 整数类型 `byte` 占用 $1$ byte = $8$ bits ,可以表示 $2^{8}$ 个数字。 - 整数类型 `int` 占用 $4$ bytes = $32$ bits ,可以表示 $2^{32}$ 个数字。 -下表列举了各种基本数据类型的占用空间、取值范围和默认值。此表格无需硬背,大致理解即可,需要时可以通过查表来回忆。 +下表列举了各种基本数据类型的占用空间、取值范围和默认值。此表格无须硬背,大致理解即可,需要时可以通过查表来回忆。

表:基本数据类型的占用空间和取值范围

| 类型 | 符号 | 占用空间 | 最小值 | 最大值 | 默认值 |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data_structure/number_encoding.md b/docs/chapter_data_structure/number_encoding.md index 4bedb3f3..9cb3e9b7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data_structure/number_encoding.md +++ b/docs/chapter_data_structure/number_encoding.md @@ -82,7 +82,7 @@ $$ 请注意,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只能做加法。**通过将加法与一些基本逻辑运算结合,计算机能够实现各种其他的数学运算**。例如,计算减法 $a - b$ 可以转换为计算加法 $a + (-b)$ ;计算乘法和除法可以转换为计算多次加法或减法。 -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计算机使用补码的原因:基于补码表示,计算机可以用同样的电路和操作来处理正数和负数的加法,不需要设计特殊的硬件电路来处理减法,并且无需特别处理正负零的歧义问题。这大大简化了硬件设计,提高了运算效率。 +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计算机使用补码的原因:基于补码表示,计算机可以用同样的电路和操作来处理正数和负数的加法,不需要设计特殊的硬件电路来处理减法,并且无须特别处理正负零的歧义问题。这大大简化了硬件设计,提高了运算效率。 补码的设计非常精妙,因篇幅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,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深度了解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divide_and_conquer/binary_search_recur.md b/docs/chapter_divide_and_conquer/binary_search_recur.md index 91768155..3bfbd172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divide_and_conquer/binary_search_recur.md +++ b/docs/chapter_divide_and_conquer/binary_search_recur.md @@ -14,7 +14,7 @@ - **问题可以被分解**:二分查找递归地将原问题(在数组中进行查找)分解为子问题(在数组的一半中进行查找),这是通过比较中间元素和目标元素来实现的。 - **子问题是独立的**:在二分查找中,每轮只处理一个子问题,它不受另外子问题的影响。 -- **子问题的解无需合并**:二分查找旨在查找一个特定元素,因此不需要将子问题的解进行合并。当子问题得到解决时,原问题也会同时得到解决。 +- **子问题的解无须合并**:二分查找旨在查找一个特定元素,因此不需要将子问题的解进行合并。当子问题得到解决时,原问题也会同时得到解决。 分治能够提升搜索效率,本质上是因为暴力搜索每轮只能排除一个选项,**而分治搜索每轮可以排除一半选项**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divide_and_conquer/summary.md b/docs/chapter_divide_and_conquer/summary.md index cfcd90b0..ce22890d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divide_and_conquer/summary.md +++ b/docs/chapter_divide_and_conquer/summary.md @@ -3,7 +3,7 @@ - 分治算法是一种常见的算法设计策略,包括分(划分)和治(合并)两个阶段,通常基于递归实现。 - 判断是否是分治算法问题的依据包括:问题能否被分解、子问题是否独立、子问题是否可以被合并。 - 归并排序是分治策略的典型应用,其递归地将数组划分为等长的两个子数组,直到只剩一个元素时开始逐层合并,从而完成排序。 -- 引入分治策略往往可以带来算法效率的提升。一方面,分治策略减少了计算操作数量;另一方面,分治后有利于系统的并行优化。 +- 引入分治策略往往可以带来算法效率的提升。一方面,分治策略减少了操作数量;另一方面,分治后有利于系统的并行优化。 - 分治既可以解决许多算法问题,也广泛应用于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中,处处可见其身影。 - 相较于暴力搜索,自适应搜索效率更高。时间复杂度为 $O(\log n)$ 的搜索算法通常都是基于分治策略实现的。 - 二分查找是分治思想的另一个典型应用,它不包含将子问题的解进行合并的步骤。我们可以通过递归分治实现二分查找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dp_problem_features.md b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dp_problem_features.md index bbfc1d88..60088293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dp_problem_features.md +++ b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dp_problem_features.md @@ -186,7 +186,7 @@ $$ 「无后效性」是动态规划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特性之一,定义为:**给定一个确定的状态,它的未来发展只与当前状态有关,而与当前状态过去所经历过的所有状态无关**。 -以爬楼梯问题为例,给定状态 $i$ ,它会发展出状态 $i+1$ 和状态 $i+2$ ,分别对应跳 $1$ 步和跳 $2$ 步。在做出这两种选择时,我们无需考虑状态 $i$ 之前的状态,它们对状态 $i$ 的未来没有影响。 +以爬楼梯问题为例,给定状态 $i$ ,它会发展出状态 $i+1$ 和状态 $i+2$ ,分别对应跳 $1$ 步和跳 $2$ 步。在做出这两种选择时,我们无须考虑状态 $i$ 之前的状态,它们对状态 $i$ 的未来没有影响。 然而,如果我们向爬楼梯问题添加一个约束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edit_distance_problem.md b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edit_distance_problem.md index 885cbf8e..ebedb454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edit_distance_problem.md +++ b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edit_distance_problem.md @@ -53,7 +53,7 @@ $$ dp[i, j] = \min(dp[i, j-1], dp[i-1, j], dp[i-1, j-1]) + 1 $$ -请注意,**当 $s[i-1]$ 和 $t[j-1]$ 相同时,无需编辑当前字符**,这种情况下的状态转移方程为: +请注意,**当 $s[i-1]$ 和 $t[j-1]$ 相同时,无须编辑当前字符**,这种情况下的状态转移方程为: $$ dp[i, j] = dp[i-1, j-1]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intro_to_dynamic_programming.md b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intro_to_dynamic_programming.md index 7ff397ff..5a3f646b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intro_to_dynamic_programming.md +++ b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intro_to_dynamic_programming.md @@ -356,7 +356,7 @@ $$ 与之相反,**动态规划是一种“从底至顶”的方法**:从最小子问题的解开始,迭代地构建更大子问题的解,直至得到原问题的解。 -由于动态规划不包含回溯过程,因此只需使用循环迭代实现,无需使用递归。在以下代码中,我们初始化一个数组 `dp` 来存储子问题的解,它起到了记忆化搜索中数组 `mem` 相同的记录作用。 +由于动态规划不包含回溯过程,因此只需使用循环迭代实现,无须使用递归。在以下代码中,我们初始化一个数组 `dp` 来存储子问题的解,它起到了记忆化搜索中数组 `mem` 相同的记录作用。 === "Java" @@ -442,7 +442,7 @@ $$ ## 状态压缩 -细心的你可能发现,**由于 $dp[i]$ 只与 $dp[i-1]$ 和 $dp[i-2]$ 有关,因此我们无需使用一个数组 `dp` 来存储所有子问题的解**,而只需两个变量滚动前进即可。 +细心的你可能发现,**由于 $dp[i]$ 只与 $dp[i-1]$ 和 $dp[i-2]$ 有关,因此我们无须使用一个数组 `dp` 来存储所有子问题的解**,而只需两个变量滚动前进即可。 === "Java"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summary.md b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summary.md index 31d714bf..ee385e5a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summary.md +++ b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summary.md @@ -19,5 +19,5 @@ **编辑距离问题** - 编辑距离(Levenshtein 距离)用于衡量两个字符串之间的相似度,其定义为从一个字符串到另一个字符串的最小编辑步数,编辑操作包括添加、删除、替换。 -- 编辑距离问题的状态定义为将 $s$ 的前 $i$ 个字符更改为 $t$ 的前 $j$ 个字符所需的最少编辑步数。当 $s[i] \ne t[j]$ 时,具有三种决策:添加、删除、替换,它们都有相应的剩余子问题。据此便可以找出最优子结构与构建状态转移方程。而当 $s[i] = t[j]$ 时,无需编辑当前字符。 +- 编辑距离问题的状态定义为将 $s$ 的前 $i$ 个字符更改为 $t$ 的前 $j$ 个字符所需的最少编辑步数。当 $s[i] \ne t[j]$ 时,具有三种决策:添加、删除、替换,它们都有相应的剩余子问题。据此便可以找出最优子结构与构建状态转移方程。而当 $s[i] = t[j]$ 时,无须编辑当前字符。 - 在编辑距离中,状态依赖于其正上方、正左方、左上方的状态,因此状态压缩后正序或倒序遍历都无法正确地进行状态转移。为此,我们利用一个变量暂存左上方状态,从而转化到与完全背包等价的情况,可以在状态压缩后进行正序遍历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unbounded_knapsack_problem.md b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unbounded_knapsack_problem.md index e170dd6b..cc160b96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unbounded_knapsack_problem.md +++ b/docs/chapter_dynamic_programming/unbounded_knapsack_problem.md @@ -464,7 +464,7 @@ $$ dp[i, a] = dp[i-1, a] + dp[i, a - coins[i-1]] $$ -当目标金额为 $0$ 时,无需选择任何硬币即可凑出目标金额,因此应将首列所有 $dp[i, 0]$ 都初始化为 $1$ 。当无硬币时,无法凑出任何 $>0$ 的目标金额,因此首行所有 $dp[0, a]$ 都等于 $0$ 。 +当目标金额为 $0$ 时,无须选择任何硬币即可凑出目标金额,因此应将首列所有 $dp[i, 0]$ 都初始化为 $1$ 。当无硬币时,无法凑出任何 $>0$ 的目标金额,因此首行所有 $dp[0, a]$ 都等于 $0$ 。 ### 代码实现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graph/graph_operations.md b/docs/chapter_graph/graph_operations.md index 4a222dc2..f0de07c8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graph/graph_operations.md +++ b/docs/chapter_graph/graph_operations.md @@ -129,7 +129,7 @@ - 如果我们选择通过顶点值来区分不同顶点,那么值重复的顶点将无法被区分。 - 如果类似邻接矩阵那样,使用顶点列表索引来区分不同顶点。那么,假设我们想要删除索引为 $i$ 的顶点,则需要遍历整个邻接表,将其中 $> i$ 的索引全部减 $1$ ,这样操作效率较低。 -- 因此我们考虑引入顶点类 `Vertex` ,使得每个顶点都是唯一的对象,此时删除顶点时就无需改动其余顶点了。 +- 因此我们考虑引入顶点类 `Vertex` ,使得每个顶点都是唯一的对象,此时删除顶点时就无须改动其余顶点了。 === "Java"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greedy/max_product_cutting_problem.md b/docs/chapter_greedy/max_product_cutting_problem.md index d1ee3674..81bc8a2e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greedy/max_product_cutting_problem.md +++ b/docs/chapter_greedy/max_product_cutting_problem.md @@ -55,7 +55,7 @@ $$ ### 代码实现 -在代码中,我们无需通过循环来切分整数,而可以利用向下整除运算得到 $3$ 的个数 $a$ ,用取模运算得到余数 $b$ ,此时有: +在代码中,我们无须通过循环来切分整数,而可以利用向下整除运算得到 $3$ 的个数 $a$ ,用取模运算得到余数 $b$ ,此时有: $$ n = 3 a + b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heap/build_heap.md b/docs/chapter_heap/build_heap.md index a3d4d04b..64f4db6d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heap/build_heap.md +++ b/docs/chapter_heap/build_heap.md @@ -12,7 +12,7 @@ 有趣的是,存在一种更高效的建堆方法,其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 $O(n)$ 。我们先将列表所有元素原封不动添加到堆中,然后倒序遍历该堆,依次对每个节点执行“从顶至底堆化”。 -请注意,因为叶节点没有子节点,所以无需堆化。在代码实现中,我们从最后一个节点的父节点开始进行堆化。 +请注意,因为叶节点没有子节点,所以无须堆化。在代码实现中,我们从最后一个节点的父节点开始进行堆化。 === "Java"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heap/heap.md b/docs/chapter_heap/heap.md index d417ef1f..60923922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heap/heap.md +++ b/docs/chapter_heap/heap.md @@ -526,7 +526,7 @@ 给定元素 `val` ,我们首先将其添加到堆底。添加之后,由于 val 可能大于堆中其他元素,堆的成立条件可能已被破坏。因此,**需要修复从插入节点到根节点的路径上的各个节点**,这个操作被称为「堆化 Heapify」。 -考虑从入堆节点开始,**从底至顶执行堆化**。具体来说,我们比较插入节点与其父节点的值,如果插入节点更大,则将它们交换。然后继续执行此操作,从底至顶修复堆中的各个节点,直至越过根节点或遇到无需交换的节点时结束。 +考虑从入堆节点开始,**从底至顶执行堆化**。具体来说,我们比较插入节点与其父节点的值,如果插入节点更大,则将它们交换。然后继续执行此操作,从底至顶修复堆中的各个节点,直至越过根节点或遇到无须交换的节点时结束。 === "<1>" ![元素入堆步骤](heap.assets/heap_push_step1.png) @@ -661,7 +661,7 @@ 2. 交换完成后,将堆底从列表中删除(注意,由于已经交换,实际上删除的是原来的堆顶元素)。 3. 从根节点开始,**从顶至底执行堆化**。 -顾名思义,**从顶至底堆化的操作方向与从底至顶堆化相反**,我们将根节点的值与其两个子节点的值进行比较,将最大的子节点与根节点交换;然后循环执行此操作,直到越过叶节点或遇到无需交换的节点时结束。 +顾名思义,**从顶至底堆化的操作方向与从底至顶堆化相反**,我们将根节点的值与其两个子节点的值进行比较,将最大的子节点与根节点交换;然后循环执行此操作,直到越过叶节点或遇到无须交换的节点时结束。 === "<1>" ![堆顶元素出堆步骤](heap.assets/heap_pop_step1.png)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introduction/algorithms_are_everywhere.md b/docs/chapter_introduction/algorithms_are_everywhere.md index 5f96542c..afc93728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introduction/algorithms_are_everywhere.md +++ b/docs/chapter_introduction/algorithms_are_everywhere.md @@ -4,11 +4,11 @@ 在正式探讨算法之前,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值得分享:**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算法,并习惯将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了**。下面,我将举几个具体例子来证实这一点。 -**例一:查阅字典**。在字典里,每个汉字都对应一个拼音,而字典是按照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。假设我们需要查找一个拼音首字母为 $r$ 的字,通常会这样操作: +**例一:查阅字典**。在字典里,每个汉字都对应一个拼音,而字典是按照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的。假设我们需要查找一个拼音首字母为 $r$ 的字,通常会按照下图所示的方式实现。 -1. 翻开字典约一半的页数,查看该页首字母是什么,假设首字母为 $m$ 。 -2. 由于在英文字母表中 $r$ 位于 $m$ 之后,所以排除字典前半部分,查找范围缩小到后半部分。 -3. 不断重复步骤 1-2 ,直至找到拼音首字母为 $r$ 的页码为止。 +1. 翻开字典约一半的页数,查看该页的首字母是什么,假设首字母为 $m$ 。 +2. 由于在拼音字母表中 $r$ 位于 $m$ 之后,所以排除字典前半部分,查找范围缩小到后半部分。 +3. 不断重复步骤 `1.` 和 步骤 `2.` ,直至找到拼音首字母为 $r$ 的页码为止。 === "<1>" ![查字典步骤](algorithms_are_everywhere.assets/binary_search_dictionary_step_1.png) @@ -25,9 +25,9 @@ === "<5>" ![binary_search_dictionary_step_5](algorithms_are_everywhere.assets/binary_search_dictionary_step_5.png) -查阅字典这个小学生必备技能,实际上就是著名的「二分查找」。从数据结构的角度,我们可以把字典视为一个已排序的「数组」;从算法的角度,我们可以将上述查字典的一系列操作看作是「二分查找」算法。 +查阅字典这个小学生必备技能,实际上就是著名的二分查找算法。从数据结构的角度,我们可以把字典视为一个已排序的「数组」;从算法的角度,我们可以将上述查字典的一系列操作看作是「二分查找」。 -**例二:整理扑克**。我们在打牌时,每局都需要整理扑克牌,使其从小到大排列,实现流程如下: +**例二:整理扑克**。我们在打牌时,每局都需要整理扑克牌,使其从小到大排列,实现流程如下图所示。 1. 将扑克牌划分为“有序”和“无序”两部分,并假设初始状态下最左 1 张扑克牌已经有序。 2. 在无序部分抽出一张扑克牌,插入至有序部分的正确位置;完成后最左 2 张扑克已经有序。 @@ -37,9 +37,9 @@ 上述整理扑克牌的方法本质上是「插入排序」算法,它在处理小型数据集时非常高效。许多编程语言的排序库函数中都存在插入排序的身影。 -**例三:货币找零**。假设我们在超市购买了 $69$ 元的商品,给收银员付了 $100$ 元,则收银员需要给我们找 $31$ 元。他会很自然地完成以下思考: +**例三:货币找零**。假设我们在超市购买了 $69$ 元的商品,给收银员付了 $100$ 元,则收银员需要找我们 $31$ 元。他会很自然地完成如下图所示的思考。 -1. 可选项是比 $31$ 元面值更小的货币,包括 $1$ , $5$ , $10$ , $20$ 元。 +1. 可选项是比 $31$ 元面值更小的货币,包括 $1$ 元、$5$ 元、$10$ 元、$20$ 元。 2. 从可选项中拿出最大的 $20$ 元,剩余 $31 - 20 = 11$ 元。 3. 从剩余可选项中拿出最大的 $10$ 元,剩余 $11 - 10 = 1$ 元。 4. 从剩余可选项中拿出最大的 $1$ 元,剩余 $1 - 1 = 0$ 元。 @@ -53,4 +53,4 @@ !!! tip - 阅读至此,如果你对数据结构、算法、数组和二分查找等概念仍感到一知半解,那么太好了!因为这正是本书存在的意义。接下来,这本书将引导你一步步深入数据结构与算法的知识殿堂。 + 阅读至此,如果你对数据结构、算法、数组和二分查找等概念仍感到一知半解,请继续往下阅读,因为这正是本书存在的意义。接下来,这本书将引导你一步步深入数据结构与算法的知识殿堂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introduction/summary.md b/docs/chapter_introduction/summary.md index cb24607e..fac5e075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introduction/summary.md +++ b/docs/chapter_introduction/summary.md @@ -1,9 +1,9 @@ # 小结 - 算法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,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知识。实际上,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算法,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。 -- 查阅字典的原理与二分查找算法相一致。二分查找体现了分而治之的重要算法思想。 -- 整理扑克的过程与插入排序算法非常类似。插入排序适合排序小型数据集。 -- 货币找零的步骤本质上是贪心算法,每一步都采取当前看来的最好选择。 +- 查阅字典的原理与二分查找算法相一致。二分查找算法体现了分而治之的重要算法思想。 +- 整理扑克的过程与插入排序算法非常类似。插入排序算法适合排序小型数据集。 +- 货币找零的步骤本质上是贪心算法,每一步都采取当前看来的最好的选择。 - 算法是在有限时间内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组指令或操作步骤,而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中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。 - 数据结构与算法紧密相连。数据结构是算法的基石,而算法则是发挥数据结构作用的舞台。 -- 乐高积木对应于数据,积木形状和连接方式代表数据结构,拼装积木的步骤则对应算法。 +- 我们可以将数据结构与算法类比为拼装积木,积木代表数据,积木的形状和连接方式代表数据结构,拼装积木的步骤则对应算法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introduction/what_is_dsa.md b/docs/chapter_introduction/what_is_dsa.md index bf98a38c..4b7e3ec1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introduction/what_is_dsa.md +++ b/docs/chapter_introduction/what_is_dsa.md @@ -2,7 +2,7 @@ ## 算法定义 -「算法 Algorithm」是在有限时间内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组指令或操作步骤。它具有以下特性: +「算法 algorithm」是在有限时间内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组指令或操作步骤,它具有以下特性: - 问题是明确的,包含清晰的输入和输出定义。 - 具有可行性,能够在有限步骤、时间和内存空间下完成。 @@ -10,7 +10,7 @@ ## 数据结构定义 -「数据结构 Data Structure」是计算机中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。它的设计目标包括: +「数据结构 data structure」是计算机中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,它的设计目标如下: - 空间占用尽量减少,节省计算机内存。 - 数据操作尽可能快速,涵盖数据访问、添加、删除、更新等。 @@ -23,22 +23,23 @@ ##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关系 -数据结构与算法高度相关、紧密结合,具体表现在: +数据结构与算法高度相关、紧密结合,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 - 数据结构是算法的基石。数据结构为算法提供了结构化存储的数据,以及用于操作数据的方法。 -- 算法是数据结构发挥的舞台。数据结构本身仅存储数据信息,通过结合算法才能解决特定问题。 -- 特定算法通常有对应最优的数据结构。算法通常可以基于不同的数据结构进行实现,但最终执行效率可能相差很大。 +- 算法是数据结构发挥作用的舞台。数据结构本身仅存储数据信息,通过结合算法才能解决特定问题。 +- 特定算法通常会有对应最优的数据结构。算法通常可以基于不同的数据结构进行实现,但最终执行效率可能相差很大。 ![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关系](what_is_dsa.assets/relationship_between_data_structure_and_algorithm.png) -数据结构与算法犹如拼装积木。一套积木,除了包含许多零件之外,还附有详细的组装说明书。我们按照说明书一步步操作,就能组装出精美的积木模型。 +数据结构与算法犹如上图所示的拼装积木。一套积木,除了包含许多零件之外,还附有详细的组装说明书。我们按照说明书一步步操作,就能组装出精美的积木模型。 ![拼装积木](what_is_dsa.assets/assembling_blocks.jpg) 两者的详细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。 +

表:将数据结构与算法类比为积木

-| 数据结构与算法 | 积木 | +| 数据结构与算法 | 拼装积木 | | 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| 输入数据 | 未拼装的积木 | | 数据结构 | 积木组织形式,包括形状、大小、连接方式等 |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searching/binary_search.md b/docs/chapter_searching/binary_search.md index 11c8d879..3487acd8 100755 --- a/docs/chapter_searching/binary_search.md +++ b/docs/chapter_searching/binary_search.md @@ -208,7 +208,7 @@ 二分查找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有较好的性能: - 二分查找的时间效率高。在大数据量下,对数阶的时间复杂度具有显著优势。例如,当数据大小 $n = 2^{20}$ 时,线性查找需要 $2^{20} = 1048576$ 轮循环,而二分查找仅需 $\log_2 2^{20} = 20$ 轮循环。 -- 二分查找无需额外空间。相较于需要借助额外空间的搜索算法(例如哈希查找),二分查找更加节省空间。 +- 二分查找无须额外空间。相较于需要借助额外空间的搜索算法(例如哈希查找),二分查找更加节省空间。 然而,二分查找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,原因如下: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searching/binary_search_edge.md b/docs/chapter_searching/binary_search_edge.md index 0f550f9a..71cb2cf6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searching/binary_search_edge.md +++ b/docs/chapter_searching/binary_search_edge.md @@ -188,5 +188,5 @@ 代码在此省略,值得注意的有: -- 给定数组不包含小数,这意味着我们无需关心如何处理相等的情况。 +- 给定数组不包含小数,这意味着我们无须关心如何处理相等的情况。 - 因为该方法引入了小数,所以需要将函数中的变量 `target` 改为浮点数类型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searching/searching_algorithm_revisited.md b/docs/chapter_searching/searching_algorithm_revisited.md index 6c563a32..8f6cdc6f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searching/searching_algorithm_revisited.md +++ b/docs/chapter_searching/searching_algorithm_revisited.md @@ -16,7 +16,7 @@ - 「线性搜索」适用于数组和链表等线性数据结构。它从数据结构的一端开始,逐个访问元素,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到达另一端仍没有找到目标元素为止。 - 「广度优先搜索」和「深度优先搜索」是图和树的两种遍历策略。广度优先搜索从初始节点开始逐层搜索,由近及远地访问各个节点。深度优先搜索是从初始节点开始,沿着一条路径走到头为止,再回溯并尝试其他路径,直到遍历完整个数据结构。 -暴力搜索的优点是简单且通用性好,**无需对数据做预处理和借助额外的数据结构**。 +暴力搜索的优点是简单且通用性好,**无须对数据做预处理和借助额外的数据结构**。 然而,**此类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$O(n)$** ,其中 $n$ 为元素数量,因此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性能较差。 @@ -58,7 +58,7 @@ **线性搜索** -- 通用性较好,无需任何数据预处理操作。假如我们仅需查询一次数据,那么其他三种方法的数据预处理的时间比线性搜索的时间还要更长。 +- 通用性较好,无须任何数据预处理操作。假如我们仅需查询一次数据,那么其他三种方法的数据预处理的时间比线性搜索的时间还要更长。 - 适用于体量较小的数据,此情况下时间复杂度对效率影响较小。 - 适用于数据更新频率较高的场景,因为该方法不需要对数据进行任何额外维护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searching/summary.md b/docs/chapter_searching/summary.md index 31798c02..f6ca5e85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searching/summary.md +++ b/docs/chapter_searching/summary.md @@ -1,8 +1,8 @@ # 小结 - 二分查找依赖于数据的有序性,通过循环逐步缩减一半搜索区间来实现查找。它要求输入数据有序,且仅适用于数组或基于数组实现的数据结构。 -- 暴力搜索通过遍历数据结构来定位数据。线性搜索适用于数组和链表,广度优先搜索和深度优先搜索适用于图和树。此类算法通用性好,无需对数据预处理,但时间复杂度 $O(n)$ 较高。 +- 暴力搜索通过遍历数据结构来定位数据。线性搜索适用于数组和链表,广度优先搜索和深度优先搜索适用于图和树。此类算法通用性好,无须对数据预处理,但时间复杂度 $O(n)$ 较高。 - 哈希查找、树查找和二分查找属于高效搜索方法,可在特定数据结构中快速定位目标元素。此类算法效率高,时间复杂度可达 $O(\log n)$ 甚至 $O(1)$ ,但通常需要借助额外数据结构。 - 实际中,我们需要对数据体量、搜索性能要求、数据查询和更新频率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,从而选择合适的搜索方法。 -- 线性搜索适用于小型或频繁更新的数据;二分查找适用于大型、排序的数据;哈希查找适合对查询效率要求较高且无需范围查询的数据;树查找适用于需要维护顺序和支持范围查询的大型动态数据。 +- 线性搜索适用于小型或频繁更新的数据;二分查找适用于大型、排序的数据;哈希查找适合对查询效率要求较高且无须范围查询的数据;树查找适用于需要维护顺序和支持范围查询的大型动态数据。 - 用哈希查找替换线性查找是一种常用的优化运行时间的策略,可将时间复杂度从 $O(n)$ 降低至 $O(1)$ 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sorting/bubble_sort.md b/docs/chapter_sorting/bubble_sort.md index ac8f15fe..b987155b 100755 --- a/docs/chapter_sorting/bubble_sort.md +++ b/docs/chapter_sorting/bubble_sort.md @@ -32,7 +32,7 @@ 1. 首先,对 $n$ 个元素执行“冒泡”,**将数组的最大元素交换至正确位置**, 2. 接下来,对剩余 $n - 1$ 个元素执行“冒泡”,**将第二大元素交换至正确位置**。 3. 以此类推,经过 $n - 1$ 轮“冒泡”后,**前 $n - 1$ 大的元素都被交换至正确位置**。 -4. 仅剩的一个元素必定是最小元素,无需排序,因此数组排序完成。 +4. 仅剩的一个元素必定是最小元素,无须排序,因此数组排序完成。 ![冒泡排序流程](bubble_sort.assets/bubble_sort_overview.png)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sorting/insertion_sort.md b/docs/chapter_sorting/insertion_sort.md index 90271835..68f7d843 100755 --- a/docs/chapter_sorting/insertion_sort.md +++ b/docs/chapter_sorting/insertion_sort.md @@ -101,7 +101,7 @@ 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$O(n^2)$ ,而我们即将学习的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$O(n \log n)$ 。尽管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相比快速排序更高,**但在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,插入排序通常更快**。 -这个结论与线性查找和二分查找的适用情况的结论类似。快速排序这类 $O(n \log n)$ 的算法属于基于分治的排序算法,往往包含更多单元计算操作。而在数据量较小时,$n^2$ 和 $n \log n$ 的数值比较接近,复杂度不占主导作用;每轮中的单元计算操作数量起到决定性因素。 +这个结论与线性查找和二分查找的适用情况的结论类似。快速排序这类 $O(n \log n)$ 的算法属于基于分治的排序算法,往往包含更多单元计算操作。而在数据量较小时,$n^2$ 和 $n \log n$ 的数值比较接近,复杂度不占主导作用;每轮中的单元操作数量起到决定性因素。 实际上,许多编程语言(例如 Java)的内置排序函数都采用了插入排序,大致思路为:对于长数组,采用基于分治的排序算法,例如快速排序;对于短数组,直接使用插入排序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sorting/merge_sort.md b/docs/chapter_sorting/merge_sort.md index 8de55b2b..11859ded 100755 --- a/docs/chapter_sorting/merge_sort.md +++ b/docs/chapter_sorting/merge_sort.md @@ -162,7 +162,7 @@ 归并排序在排序链表时具有显著优势,空间复杂度可以优化至 $O(1)$ ,原因如下: -- 由于链表仅需改变指针就可实现节点的增删操作,因此合并阶段(将两个短有序链表合并为一个长有序链表)无需创建辅助链表。 +- 由于链表仅需改变指针就可实现节点的增删操作,因此合并阶段(将两个短有序链表合并为一个长有序链表)无须创建辅助链表。 - 通过使用“迭代划分”替代“递归划分”,可省去递归使用的栈帧空间。 具体实现细节比较复杂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sorting/selection_sort.md b/docs/chapter_sorting/selection_sort.md index 9ddd30b1..1207c3b4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sorting/selection_sort.md +++ b/docs/chapter_sorting/selection_sort.md @@ -8,7 +8,7 @@ 2. 选取区间 $[0, n-1]$ 中的最小元素,将其与索引 $0$ 处元素交换。完成后,数组前 1 个元素已排序。 3. 选取区间 $[1, n-1]$ 中的最小元素,将其与索引 $1$ 处元素交换。完成后,数组前 2 个元素已排序。 4. 以此类推。经过 $n - 1$ 轮选择与交换后,数组前 $n - 1$ 个元素已排序。 -5. 仅剩的一个元素必定是最大元素,无需排序,因此数组排序完成。 +5. 仅剩的一个元素必定是最大元素,无须排序,因此数组排序完成。 === "<1>" ![选择排序步骤](selection_sort.assets/selection_sort_step1.png)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sorting/sorting_algorithm.md b/docs/chapter_sorting/sorting_algorithm.md index b498aee2..f8c201a4 100644 --- a/docs/chapter_sorting/sorting_algorithm.md +++ b/docs/chapter_sorting/sorting_algorithm.md @@ -10,7 +10,7 @@ **运行效率**:我们期望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尽量低,且总体操作数量较少(即时间复杂度中的常数项降低)。对于大数据量情况,运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。 -**就地性**:顾名思义,「原地排序」通过在原数组上直接操作实现排序,无需借助额外的辅助数组,从而节省内存。通常情况下,原地排序的数据搬运操作较少,运行速度也更快。 +**就地性**:顾名思义,「原地排序」通过在原数组上直接操作实现排序,无须借助额外的辅助数组,从而节省内存。通常情况下,原地排序的数据搬运操作较少,运行速度也更快。 **稳定性**:「稳定排序」在完成排序后,相等元素在数组中的相对顺序不发生改变。稳定排序是优良特性,也是多级排序场景的必要条件。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stack_and_queue/stack.md b/docs/chapter_stack_and_queue/stack.md index 8d461797..1e95e14c 100755 --- a/docs/chapter_stack_and_queue/stack.md +++ b/docs/chapter_stack_and_queue/stack.md @@ -388,7 +388,7 @@ === "pop()" ![array_stack_pop](stack.assets/array_stack_pop.png) -由于入栈的元素可能会源源不断地增加,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动态数组,这样就无需自行处理数组扩容问题。以下为示例代码。 +由于入栈的元素可能会源源不断地增加,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动态数组,这样就无须自行处理数组扩容问题。以下为示例代码。 === "Java" diff --git a/docs/chapter_tree/binary_search_tree.md b/docs/chapter_tree/binary_search_tree.md index 9d07784e..38e814fe 100755 --- a/docs/chapter_tree/binary_search_tree.md +++ b/docs/chapter_tree/binary_search_tree.md @@ -301,7 +301,7 @@ 我们知道,二叉树的中序遍历遵循“左 $\rightarrow$ 根 $\rightarrow$ 右”的遍历顺序,而二叉搜索树满足“左子节点 $<$ 根节点 $<$ 右子节点”的大小关系。因此,在二叉搜索树中进行中序遍历时,总是会优先遍历下一个最小节点,从而得出一个重要性质:**二叉搜索树的中序遍历序列是升序的**。 -利用中序遍历升序的性质,我们在二叉搜索树中获取有序数据仅需 $O(n)$ 时间,无需额外排序,非常高效。 +利用中序遍历升序的性质,我们在二叉搜索树中获取有序数据仅需 $O(n)$ 时间,无须额外排序,非常高效。 ![二叉搜索树的中序遍历序列](binary_search_tree.assets/bst_inorder_traversal.png)